从消费金融到产业金融,中信百信银行的业务结构转型不断加快。在此过程中,中信百信银行产业金融也迎来一位关键管理者。
公开报道显示,黄超出任中信百信银行首席市场官兼产业金融部总经理。新快报财经获悉,黄超曾任职于蚂蚁金服。
长期以来,中信百信银行依赖消费贷款驱动业绩增长,相比消费贷款规模和占比,产业金融底色并不十分突出。如今从外部引入产业金融管理人员,也透露出中信百信银行业务转型的决心。
产业金融增色,业务结构优化
中信百信银行于2017年11月开业,是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信银行”)与福建百度博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百度公司”)联合发起设立的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工商资料显示,中信百信银行注册资本为56.34亿元,其中中信银行、百度公司和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分别持股65.70%、26.03%和8.27%。
作为国内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中信百信银行曾依靠助贷等互联网贷款业务快速扩张,其贷款资产构成主要为个人消费贷款。近年来,中信百信银行持续加大小微金融、汽车金融等产业金融业务布局,试图优化业务结构。
根据中信百信银行相关评级报告,2022年至2024年,中信百信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规模分别为717.31亿元、760.21亿元、803.43亿元,在总贷款中占比90%以上。
中信百信银行个人贷款主要包括综合消费贷款、经营贷款和汽车贷款,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占主要部分。2022年至2024年,中信百信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分别达631.68亿元、660.1亿元、642.92亿元。
尽管中信百信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在总贷款中占比依然较高,但规模已经开始下降。相比之下,个人经营贷款规模增长显著。截至2024年末,中信百信银行个人经营贷款142.27亿元,同比增长97.27%,在整体贷款业务中占比16.93%。
根据中信百信银行2024年年度报告,截至2024年末,该行普惠小微贷款规模达91亿元,较去年增幅45%。产业金融业务余额超过200亿元,同比增长37%。
2024年是中信百信银行“新三年战略”的开局之年,而产业金融正是其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中信百信银行曾在2024年年报中表示,抓住国家产业化数字升级带来的产业金融结构性调整机遇,有效提升产业金融业务占比。
增加产业金融投放,既符合银行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的价值导向,也是民营银行、直销银行打造差异化经营模式的重要支撑。然而,就中信百信银行的贷款资产结构而言,产业金融业务占比仍需进一步提升。
“网贷”风险暴露,力促自营转型
除了发力产业金融,中信百信银行亦将自营业务转型作为其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
与其他无线下实体网点的民营银行类似,中信百信银行早期资产扩张对助贷模式较为依赖。伴随助贷行业监管趋严,互联网贷款合规风险暴露,金融机构自营要求增加,中信百信银行也开始着力提升自营业务占比。
中信百信银行相关评级报告显示,中信百信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主要包括自营贷款和平台贷款两大类。其中,自营贷款是通过各场景以品牌推广、联合营销、客户推荐等方式开展的自主运营、差异化定价的消费贷款业务;平台贷款主要与头部平台合作,按照出资方式分为独立出资和联合出资,同时引入担保公司或保险公司提供增信服务。
近三年,中信百信银行自营贷款和平台贷款规模及占比发生明显变化。截至2022年末,中信百信银行自营消费贷款余额237.32亿元,平台合作贷款余额394.36亿元,在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中占比62.41%。
截至2024年末,中信百信银行自营消费贷款余额457.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52%;平台合作贷款余额184.99亿元,较上年末下降42.13%,占个人综合消费贷款比重降至28.77%。
评级报告指出,中信百信银行应监管部门相关要求,对平台合作贷款中的增信类业务进行压降,同时扩大自营业务占比。中信百信银行自营贷款业务主要通过旗下自营消费金融产品“好会花”开展,平台助贷业务主要借助字节跳动、奇富科技、乐信、信也科技、度小满等互联网平台旗下贷款渠道开展。
随着贷款业务模式转型推进,中信百信银行也经历着业绩波动和不良率上升的“阵痛”。
截至2024年末,中信百信银行总资产达到1172.90亿元,同比增长4.25%;实现营业净收入46.26亿元,同比增长2.02%;净利润6.52亿元,同比下滑23.74%。
同期,中信百信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相比2023年增加了0.14个百分点。不良率波动或与中信百信银行压降增信类平台贷款业务,加大自营业务转型相关。
此外,中信百信银行在压缩助贷业务的同时,互联网贷款业务风险也逐渐暴露。9月3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一则关于中信百信银行的行政处罚信息,中信百信银行因相关互联网贷款等业务管理不审慎、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被罚款1120万元。
对于此次处罚,据相关报道,中信百信银行回应称,处罚涉及的业务发生在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期间。“已全面落实相关整改措施,不断强化风险内控合规建设,经营发展稳中向好。”
可见,无论是出于合规风险考虑,还是基于业务结构良性平衡要求,中信百信银行力促自营转型都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
来源:新快报记者 辛捷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