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爱说网络流行语
并不难理解
根据2023年12月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7.2%。
同时,未成年人用网低龄化趋势明显,过去5年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89.5%提升至95.1%。孩子们成长于数字世界,沉浸在互联网中,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网络表达。
人们的担忧在于
网络流行语是泥沙俱下的
一些网络流行语,包含着不规范,甚至是不健康的表达,会对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判断力产生负面的影响。家长们有这样的担忧是有必要的,我们虽然不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但应该在校园环境的表达中,更谨慎一些、更敏感一些。
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明确,学校应当将提高学生网络素养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上网习惯。因此,学校有责任帮助孩子们识别网络中的糟粕,教孩子在不同的场景下使用合适的表达方式,教孩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敬惜文字。
不必太过紧张,是因为语言有着它的自净能力。大浪淘沙,这些年来,真正脱颖而出的热词其实并不多。前几年的“蓝瘦香菇”等词,如今已经鲜有人用。因此,我们也相信,那些不规范的流行语,它们的生命力也不会太强。
耐心教导孩子好好说话
远离网络烂梗
在网络时代,完全禁止孩子上网并不实际。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是价值观、是非观、审美观、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越是禁止,他们就会越好奇,越想探索接触。所以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上网的教育引导。
首先,要注意对内容有所选择,监督孩子上健康有益的网站,避免不良信息,鼓励孩子通过网络学习更多有意义的知识和信息。同时注意时间控制,不要让孩子长时间盯着手机、电脑,将每天上网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即可,低龄孩子的上网时间要更短。
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参与更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休息时间多到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在管理孩子上网的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在家里不要整天刷手机。否则孩子有样学样,难免也会沉湎于网络。
其次,当孩子遇到低俗的网络梗语时,家长要及时纠正,可以给孩子讲一讲这些梗语的来历,以及代表的意思,让孩子明辨是非,慢慢引导孩子学会用正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社交互动。同时,家长也要摒弃一些简单粗暴的词汇,在家中要营造健康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好好说话,获得良好语言的滋养。
来源:央视网、人民日报《民生周刊》、“育见新闻”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