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什么样的房子才算“好房子”?近日,广州市给出了具体答案——正式推出“好房子”建设的20条具体措施。这份聚焦民生“急难愁盼”的“好房子”20条措施聚焦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四大核心维度,以高于国家要求、贴合本地实际的标准,藏着不少让居民“住得舒心”的巧思,推动居住品质升级。
四大维度破题,打造可感可触的“好房子”标准
安全上,好房子告别“被动防灾”模式,通过主动防控体系筑牢居住“安全盾”。舒适上,从“有房住”的基础需求,升级到对通风、日照、隔声、防水的细节追求,让家成为真正的“避风港”。绿色上,跳出“单体节能”局限,推动社区整体低碳运营,连建材都优先选用环保类型,智慧上,不再是简单的智能设备堆砌,而是通过系统集成打通“数字家庭—智慧社区”链路,让居家康养、社区服务更便捷。
更值得关注的是,广州首创分类建设标准体系,走出了“按房施策”的创新路径。针对商品房,重点加码绿色低碳与智慧便捷,打造“和谐美好”的品质住区;面向保障房,聚焦安全耐久性提升、适老化无障碍设计,让每一寸空间都物尽其用;至于农房,则巧妙融合乡土风貌与智能服务,让乡村居民也能享受现代居住便利。
政策服务护航,全周期体系+智慧监管
“建设好房子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比如通过土地出让环节明确相关强制性要求,强化从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监管。”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科技设计处处长王湛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政策体系方面,2023年广州率先出台《广州市建设“智慧+品质”住宅行动方案》,如今再推《关于推进好房子建设的工作指引》,形成覆盖规划、建设、服务的全周期标准体系,推动住房品质从“有”向“优”跨越。
智慧物业监管方面,出台《广州市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搭建市、区、街镇、居委四级管理平台,依托CIM、人脸识别、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可视化监管与全流程线上化服务。截至目前,全市通过业主决策电子投票系统召开业主大会近2000次,近250万人次参与,表决了8200多个事项,还完成了2471个物业小区的业主满意度评价。
据悉,广州开展了为期两年的专项整治,重点解决履约不到位、侵占业主公共收益、老旧电梯更新不及时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今年已摸排、检查3500多个物业小区,已整治近1000个问题,切实维护居民利益。
案例
广州的“好房子”在哪里?
广州因地制宜打造多元“好房子”标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经验。
巧用闲置空间打造“低成本高回报”好房:广州已评选12个“智慧+品质”住宅示范项目,如瑞东花园保障性住房项目,通过活化闲置空间置入先锋长廊、长者食堂、青少年向阳活动站等公服配套,有效提升人均公共服务面积。
创场景激活力打造“小而精、小而美”好房:越秀“黉桥·小石集”项目作为广州市首个中心城区连片危旧房“原拆原建”项目,首次将BMC钢结构模块化建造技术应用于危旧房“原拆原建”,深度融合节能玻璃、屋顶光伏、循环用水等绿色节能新技术;整体规划设计建筑形态、平面、立面,增添岭南元素,融合历史文脉;完善“一老一小”服务功能,打造全龄化社区共享空间及“5分钟”社区服务体系;联动首层社区服务空间与二三层住宅空间,逐步构建集“社区生活枢纽”与“潮流文化地标”为一体的活力生态。
补功能惠民生打造“功能齐惠而美”好房:花都新华街道集群街2号项目作为广东省首个“自主更新、自筹资金、原拆原建、全程参与”项目,在保持5层25户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厨卫成套化改造、增设电梯和消防梯,户均成本远低于市场价,探索出“低成本、高参与”的城市更新路径。
强配套优布局打造“功能完善宜居”好房:白云机场三期平西安置区深度践行“完整社区”理念,围绕“15分钟生活圈”系统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与商业设施。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 通讯员 祝健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