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0月29日-30日,在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江门开平市塘口墟以“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之一的身份惊艳亮相,成为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从仅有9户人家的“空心墟”到如今汇聚2000多名创客的活力社区,塘口墟以“文化赋能—人才回流—空间融合—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探索出一条文明乡风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示范之路。
“四类人群”共治共享,重构乡村社会联结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欲振乡村,必先浚其源、固其本,而村级多元人才汇聚正是乡村人才的“源头活水”与发展基石。塘口墟的蜕变,就是始于对“人”的重新发现。
走进塘口墟居委会,狭小的空间井井有条,一名工作人员紧张地忙碌着,了解到记者的来意,连忙热情招呼。她就是居委会主任吴碧瑶。聊了几分钟一个电话进来,她安排好记者就匆匆出去,说出去处理点事很快回来。
吴碧瑶是土生土长的塘口人,早几年辞去广州的工作返乡,先是一名社工,如今已是塘口墟社区的居委会主任。在开平市塘口镇,吴碧瑶是返乡青年主导乡村振兴变革的一个缩影。新快报记者走访了解到,在开平市塘口镇,一场由年轻人主导的乡村振兴变革正在上演。从海外归来的博士到城市白领,一批批优秀青年正回归乡土,一批批优秀年轻人逆流而归,用创新理念活化侨乡文化,用数字思维赋能乡村发展,让这片世界文化遗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
据吴碧瑶介绍,近年来塘口墟成了一块人才向往的宝地,怎样把人才留下来,塘口的做法是通过精准识别“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四类群体,在当地构建起共生共荣的“社会联结体”:原乡人依托手工艺、餐饮服务实现“不离乡”就业;归乡人带经验投身民宿经营;新乡人改造碉楼老屋,引入文创与餐饮新业态;旅乡人则以创意激活流动活力。
“刚回来时村里静得只剩狗叫,现在咖啡馆、书店、音乐会都有了,比城里更有活力!”青年创客方锦豪的感慨,印证了“四类人群”融合带来的巨变。如今,塘口墟已吸引超2000名青年返乡或创业,催生初创企业372个,引进高层次人才30余名,形成“商旅云集、青年归来”的繁荣景象 。
文化赋能+数字赋能,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所在地,塘口镇有着厚重的文化基础和资源禀赋,在乡村振兴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如火如荼的今天,正发生着脱胎换骨的蝶变。塘口墟乘势而为深挖侨乡文化、碉楼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打造“塘口记忆”文化IP。通过改造旧粮仓为先锋书店、废弃厂房为青创基地,历史建筑被赋予新功能,成为吸引人才的“文化磁场”。
2023年11月,位于塘口墟的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开业,成为塘口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据吴碧瑶介绍,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塘口粮仓曾是塘口墟最大的建筑物,如今利用塘口粮仓改造而成的先锋天下粮仓书店五个筒仓以五谷命名,原来储藏的300多万斤稻谷变成如今的3万多册书籍,粮仓成为了储存“精神食粮”的文化地标。作为华南首家先锋书店,其一开业便吸引了全国各地读者游客慕名而来,迅速成为了众多文艺青年眼中的“诗与远方”,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晋“网红打卡点”。
2025年5月,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指导下,江门市委宣传部、开平市委宣传部和塘口镇党委联合在塘口墟创新打造的“IE公社”计划更是创新性十足:提供低成本共享办公空间、网络文学孵化中心等平台,面向全球招募“无界创客”。旨在通过“乡风文明+数字创新”双轮驱动,吸引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打造开放、包容、可持续的现代化乡村社区。
“90后”青年李继津是最早来到塘口的设计师,大学期间他在一次调研中发现,塘口碉楼呈现出不同建筑语言、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很有设计感,有做建筑改造的潜力。 江门当时正计划深度挖掘塘口镇的侨乡文化、碉楼文化、生态文化三大特色资源,打造“塘口记忆”文化IP,通过支持祠堂修缮、非遗活化等方式,放手让年轻人参与其中,这为有想法的“新村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在塘口镇的支持下,李继津与合伙人租用当地旧五金厂、钟表厂、旧邮局三栋共2100平方米的建筑,将原本蛛网密布的旧工厂改造为干净时尚的“塘口空间”。“塘口空间”建成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工作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陈国栋就是其中之一。2022年末,无名营造社工作室开始改造旧粮站,既保留侨乡碉楼特色,又将内部空间分割,前区是咖啡馆,中庭是露天院,后部是建筑师的工作区。2023年末,先锋天下粮仓书店也来了,旧粮仓改建成“精神粮仓”……
数字游民在此实现“碉楼办公”,咖啡师将本地腐乳融入创意饮品,建筑师在田间种植中原蔬菜……文化与数字的双重赋能,让塘口墟成为“离土不离乡”的青年创业热土 。开平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从做乡建的建筑设计师,到运营民宿的主理人,再到各类木工坊、陶艺室、手作、文创的团队,越来越多年轻人因“文化认同”来到塘口,又因“和谐氛围”扎根塘口。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在此共生共荣,形成“文化赋能-人才回流-空间融合-文明治理”的良性循环。
文明实践+文旅融合 “空心墟”焕新出圈
行走在塘口墟,整洁、干净、有序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一条几分钟能从头走到尾的乡间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临街商铺或是开张营业、或是正在装修。街上旅游大巴你来我往,人来车往,一切都井井有条,一派繁荣景象。据悉,平台聚才、文化兴才的效应正在塘口墟持续释放。如今的塘口,已经形成了“文化滋养人才、人才驱动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先锋书店、无名营造社等知名文化IP相继落户;连续举办五年的“七夕等墟”活动,累计吸引30万人次参与;碉楼灯光秀、乡村音乐会等已成为备受追捧的文旅新IP。
“以前觉得文明实践是‘虚功’,现在看是吸引人流、激活消费的实招。”塘口空间主理人李继津说。通过建筑风貌保护委员会共商改造、非遗技艺培训等举措,村民与创客共同守护乡愁,200余名本地村民转型为民宿管家、研学导师,实现家门口就业 。
据悉,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积极构建“11234”文明乡风建设体系,相继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岭南文明乡风“十大行动”、创建助力“百千万”系列活动等,推动岭南乡村由表及里、塑形铸魂的全面跃升,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涵养刚健朴实文化,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动力。江门塘口正是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开展“十大行动”的试点之一。
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指导下,江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江门市委宣传部以文明乡风建设为切入点,发挥挂点塘口共建的优势,巧妙地将“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四类人群凝聚成发展共同体,搭建聚才平台、整合空间资源、挖掘文化内核。在省市县三级宣传部门的引领共建下,江门探索出一条文明乡风建设新路径。
吴碧瑶介绍,塘口墟将文明乡风融入日常,打造“文明Yeah(夜)集”品牌活动,常态化开展“七夕等圩”、碉楼灯光秀、乡村音乐会等特色项目。沿街商家敞开大门共享空间,形成“公益带动商业、商业反哺公益”的可持续模式。
7月4日晚,开平市委宣传部就联合多部门在塘口粮语广场举办了一场“文明Yeah(夜)集·墟里有戏”品牌活动。活动旨在以音乐为媒、以艺术为桥,通过青春态、时尚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IE公社”青年“创客”量身打造活力舞台,让创业青年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充盈乡村文明场域,在激活墟街夜经济,持续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同时,推动构建“有活干、有钱赚、有戏看、有友伴、有家归、有奔头”的“六有”新型乡村青创生态。
在塘口镇副书记曹雪芬看来,在各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塘口墟的蝶变走出了一条“文明践行+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自2018年以来,塘口镇积极开展文旅项目招商引资以及加快项目落地,截至2025年10月,全镇共新增已投入运营的文旅项目超70个,今年有意向对接以及在谈的、在建的各类文旅项目超50个,先锋天下粮仓书店、粮语艺术公社、里苑碉楼民宿、乡遇民宿等优质项目,文旅业态愈加丰富,文旅产业愈加兴旺。
曹雪芬告诉新快报记者,在侨乡特色“世遗碉楼”和文艺新风尚“先锋书店”的加持下,塘口镇文旅产业发展带动和汇聚了一大批文旅、规划、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人才进驻塘口,塘口镇近三年登记注册成立的初创企业超过372个,引进了文旅文创、旅游管理、规划设计等专业领域人才100多名(其中大学以上学历占80%以上,不乏博士、硕士、高级职称人才),共带动约2000人就业。
“总的来说,塘口文旅市场稳步增长,今年有投资4亿元的开平世遗1905国际艺术村项目开工建设、新增4家民宿开业(其中皇金民宿投资过千万元),还引入了投资超5000万元的艺术酒店项目以及投资过一千万元的水美乡村水上运动综合体项目等。”曹雪芬说。
从“空心凋敝”到“创客天堂”的启示
始建于清光绪初年的塘口墟,至今已有150年历史,鼎盛时期曾是塘口镇镇政府驻地。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整个塘口墟社区一度只剩下9户人家居住,墟市也逐渐“空心化”。如今,塘口墟的蝶变,是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生动实践。其经验表明,文明乡风建设需以文化为魂、人才为基、创新为翼。
塑形铸魂并重:既保留碉楼稻田的乡愁韵味,又注入智慧便捷的现代服务; 共建共治共享:通过重构乡村社会联结,让“四类人群”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人翁”; 产业反哺文化:吸引超2000名青年返乡或创业,催生初创企业372个,形成“文化滋养人才—人才驱动产业”的良性循环 。
塘口墟的故事证明,乡村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承载希望的精神家园。当文化认同、人才回流与创新实践交织,沉寂的乡土便能焕发新生,绘就“诗与远方”的时代画卷。当前,江门正以塘口为样板,全域推进文明乡风建设,让乡村振兴既有“颜值”更有“气质”,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持久精神动能。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红云 实习生 郑瑶琦 通讯员 江轩 开平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