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近日,以“现当代艺术与建筑的关联”为主题的“艺术与建筑的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举行。活动依托钟蔚帆教授《超验之域——爻-钟蔚帆》艺术作品展开展,吸引艺术界、建筑界专家、行业从业者及爱好者参与。
此次活动由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主办,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活动前,参会者近距离感受展览中雕塑作品的肌理与空间的融合。展览的学术统筹陈一萌针对展览核心符号“爻”展开导览,深入解读其蕴含的东方哲学智慧与艺术逻辑。该展览以“爻”为核心,通过雕塑立体形态与诗歌意象表达,构建起兼具历史延续性与思想张力的生命意象系统,为后续研讨搭建了跨领域对话纽带。
活动围绕两大核心议题展开,通过“主旨演讲 + 嘉宾研讨 + 观众互动”的形式,推动思想深度碰撞。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维纲致辞时表示,专委会汇聚建筑、规划、景观、艺术等领域专家,长期致力于提升环境艺术水平,探索岭南特色设计路径。他强调,艺术与建筑的跨界融合是推动城市文化创新的重要引擎,此次以钟蔚帆教授《超验之域——爻-钟蔚帆》艺术展为引,旨在搭建艺术与建筑深度对话的平台,促进两大学科的思想碰撞与协同创新。
现场,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广州南方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冯原围绕“现代性与东方性——从艺术与建筑的视野出发”这一议题进行了主旨演讲。
随后,冯原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倪阳、黄维纲展开研讨。
倪阳指出,当代建筑与艺术的融合,其核心挑战与机遇在于超越现代性所带来的割裂。无论是建筑还是艺术,其终极价值已不在于形式的表象,而在于能否传递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与人文关怀。二者的融合不应是简单的形式拼贴,而应建立在共同关注“人本”与“在地性”的基础之上,催生出既根植于特定区域文脉、又能回应普世议题的文化实践。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化语境中,创造出既具独特性又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副主任刘可的主旨演讲“关系建筑——一个美术馆系统的生态案例”则聚焦空间与艺术的互动逻辑,分享了其将艺术与建筑实践融为一体的探索历程。他提出,建筑的本质不在于造型,而在于承载主体行为与时间性。并认为艺术与建筑的融合在于建立真实的关系,他呼吁建筑师与艺术家携手,共同创造有生命力的空间。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著名抽象艺术家钟蔚帆等随后与他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对当代艺术与建筑发展方向的探索,对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与建筑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通讯员 陈茗 李玉枝
图片: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