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肝脏作为人体代谢的“核心工厂”,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生命质量。原发性肝癌作为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持续攀升,其中肝细胞癌占比超过80%。由于早期症状隐匿,超过60%的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错失手术良机。辽宁省人民医院介入二科主任杜振广主任医师表示,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肝癌的诊疗已从单一治疗迈向多学科综合管理,以钇90树脂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为代表的精准介入技术更成为中晚期患者的新希望。
早诊早治,肝癌早期干预直接影响生存率
全球50%以上新发、死亡病例在我国,男性发病率是女性2-3倍,40-60岁为高发年龄段。
肝癌的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由于肝脏位于右上腹膈下肋骨深面,早期肿瘤症状隐匿,仅15%-25%患者出现右上腹隐痛,20%-30%表现乏力,30%-40%伴随食欲不振,这些非特异性症状易被忽视。
我国肝癌病因中慢性乙肝占60%-80%,其次为酒精性肝病、黄曲霉素污染及非酒精性脂肪肝。杜振广主任建议,慢性乙肝、丙肝、肝硬化患者,肝癌家族史者,长期饮酒者等高危人群,应每6个月做1次腹部超声+甲胎蛋白(AFP)检测,准确率超80%。当AFP持续大于400μg/L且影像学发现肝脏占位即可临床诊断,AFP不升高者需增强CT/MRI或肝穿刺活检确诊,后者是区分原发与转移癌的“金标准”。
早期干预直接影响生存率。杜振广指出,早期肝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70%,晚期不足10%。规范筛查实现的“早期发现-及时手术”闭环管理,能使术后5年复发率降低30%以上。
早中晚期治疗不同,多学科协作实现肝癌全程管理
肝癌治疗已进入分阶段、个体化精准时代,多学科协作(MDT)模式打破了单一学科的局限,整合外科、介入科、肿瘤科优势,为不同分期患者制定更好方案。
早期肝癌的治疗以根治性手段为核心。杜振广表示,肝切除术适用于肝功能Child-Pugh A级患者;合并严重肝硬化的早期患者,肝移植是一箭双雕的理想选择。临床实践表明,符合米兰标准(单个肿瘤≤5cm或≤3个肿瘤且最大径≤3cm)的肝移植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无法手术的早期患者,消融治疗利用射频或微波产生的高温杀灭癌细胞,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尤其适合直径≤3cm的单发肿瘤。
中期治疗以介入为主,联合增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通过化疗药+栓塞剂“饿死+毒死”肿瘤;肿瘤较大(直径>5cm)或血管侵犯者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肿瘤较大者可联合钇 90树脂微球治疗,部分患者可实现肿瘤降期获得手术机会。
晚期治疗以全身系统治疗为基础。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使中位生存期从不足1年延长至2年以上。杜振广表示,肝脏肿瘤局限者,可联合TACE或钇90树脂微球治疗控制局部病灶,减轻肿瘤负荷,形成协同效应,显著改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使原本失去治疗机会的患者获得生存质量的改善和生存期的延长。
“四位一体”,钇90树脂微球治疗须重视术前评估
钇90树脂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作为中晚期肝癌的重要介入技术,通过将载药微球输送至肿瘤供血血管,释放射程仅2.5mm的β射线实现肿瘤局部精准照射,实现对肿瘤的“定向爆破”。其“四位一体”标准化流程涵盖术前评估、血管介入、精准给药和术后监测四大核心环节,兼具微创性与高效性。
杜振广指出,钇90树脂微球治疗主要适用于中晚期肝癌,包括肿瘤体积过大(无法手术切除)、肿瘤位置深或临近大血管(手术风险高)患者;适用于肝内转移或多发病灶肝癌,包括局部在肝内的转移灶(非广泛肝外转移)患者;也适用于术后复发患者,即既往切除或消融后局部复发,需控制进展的患者。
手术在局部麻醉下经股动脉穿刺,通过DSA血管造影精准定位,将导管依次送至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这一步骤如同“地图导航”,确保微球能精准到达肿瘤“靶区”。微导管输送微球时实时监测血流速度,防止漂移异位。微球在肿瘤内定植后2周内释放80%辐射能量,实现局部高效杀灭。
“治疗流程的关键环节在于术前评估。”杜振广称,医生初步判断适合后,需注入“模拟剂”,通过影像观察微球分布,确认治疗可行性、评估疗效获益,再正式实施。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城市将钇90树脂微球治疗技术纳入了“惠民保”及百万医疗健康险的报销范围。“核心原则是需专业医生综合评估,确保‘钱花在刀刃上’,以求最大化疗效。”杜振广称。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