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由广州市文联指导,天河区文联、天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天河区美术家协会、天河区文化馆承办的“全运印羊城——迎十五运会主题创作展”于11月8日在天河艺苑拉开帷幕。
当天,《全运印羊城》多版套色丝网版画长卷正式亮相,这是由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梁江、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专职副主席王永、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金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吴雅琳、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主任朱松青、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李于昆顾问指导,天河区美术家协会主席谭旭带领团队主创。这幅历经半年筹备、1500小时打磨,承载羊城全运热潮与非遗匠心的34米多色套印版画巨作,以极致工艺与全景叙事,为十五运会注入了浓厚文化底蕴。画面设计以 “前景、中景、后景” 分层叙事:前景聚焦十五运 34 项赛事的运动员竞技姿态,细腻线条勾勒出震撼瞬间,仿佛赛场呐喊穿透画面;中景以珠江为贯穿元素,借13色套印营造波光粼粼的流动感,让江水与体育精神的传承相呼应;后景选取广州 11 区近 60 个标志性建筑,从现代产业地标到历史古迹,绘就全民迎全运画卷。
作品由50幅独立版画精准拼接而成——每一块版画的尺寸校准、色彩衔接都经过反复调试,如同广州11区、各行业人民同心迎全运,最终汇聚成浑然一体的视觉盛宴。工艺上采用13色多版套印技术,累计版数高达近4500版:每一层颜色的位置偏差需控制在毫米级,每一次套印的油墨深浅都要反复试印,近4500次的精准操作,既是对团队专业能力的极致考验,更是对“非遗匠心”的传承与致敬。
“广州市花木棉花贯穿始终,既象征广州‘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也契合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作为非遗版画技艺载体,这幅长卷让古老套印技艺与现代体育激情碰撞,既让非遗焕发新生,也让体育精神扎根文化沃土,终将成为羊城迎全运史上的经典记忆。”谭旭介绍,《全运印羊城》多版套色丝网版画长卷,不仅是对广州迎全运热情的视觉定格,更是非遗技艺与体育精神、城市文化的深度对话。从筹备到落成,每一笔线条的勾勒、每一层套色的叠加、每一处细节的打磨,都承载着创作团队对十五运的赤诚,以及对广州千年文化的敬畏之心。
对于为什么选择版画作为这次创作的媒介?谭旭表示,版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在古代自诞生之初便与印刷技术紧密相连并发展壮大。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依附于印刷,然而随着制版技术的日臻成熟与创作群体的日益壮大,那些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版画作品才逐渐挣脱功能性的束缚以纯粹的姿态惊艳亮相。回顾艺术史,版画曾凭借易于复制的特性,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传,作为一种普及性极高的大众文化,牢牢占据着传播高地,其蓬勃的生命力正源于广泛的传播效力。“我认为版画具有独特的审美优势,它单纯,简洁,有力的图像凝练性恰恰就是当代视觉审美标准最好的诠释。”
据了解,《全运印羊城》作品凭借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入选第二届全国壁画作品展,获评广州市文联“艺创全运”主题文艺作品征集活动特别奖,赢得业界广泛认可。更在开幕仪式现场认证“世界上最长的体育主题套色版画”WRCA世界纪录,现场观众零距离感受世界纪录诞生的热血瞬间,共赴这场体育与文化交织的艺术之约,让古老版画套印技艺与现代体育激情碰撞。
齐喆认为,这套版画延续了新兴木刻关注现实、反映生活的传统,在艺术语言上有了创新的探索,从这个角度看,这件作品应该得到它应有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地位。
天河区作为广州的城市客厅和文体高地,始终致力于推动文艺创作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这幅凝聚文艺力量,竭尽心力打造的《全运印羊城》版画长卷应运而生、乘势而起,背后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和主创团队的心血。它不仅是一幅守正创新的艺术精品,更是一张“以非遗技艺讲述中国体育精神”的城市名片。
本次除了《全运印羊城》版画长卷及50幅局部精品展出外,还带来了棉仔 IP系列雕塑与主题IP周边文创产品。作品棉仔灵感来自广州木棉花,为迎接十五运会,以赛事项目为核心,打造涵盖34类大项的系列专属造型,让 IP形象与体育赛事深度融合。
采写:新快报记者梁志钦
受访者供图(署名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