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广州隆重举行。包括嘉宾、观众、演职人员、工作人员等在内,约6万人参与了这场盛会,他们有序抵达又顺畅离开。这背后是广州交通人用专业与智慧筑起的保障屏障,整个过程0宗差错、0宗投诉、0宗事故,彰显出城市承办大型赛事的硬实力,更传递出以民为本的城市温度。
据全运会交通运行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幕式交通保障面临着两大挑战:
挑战一:客流总量大,布局分散,调度衔接挑战多
6万人是什么概念?如果全部用大巴来运载,以每辆车载客50人计,至少需要1200辆大巴,首尾相接可绵延20余公里,贯穿半座广州城;若换算成地铁运量,它可以是地铁十一号线广州东站一整天的进站客流。而本次全运会开幕式和往届有所不同,未采用传统“全运村”模式,各类客群乘车点位高度分散,涉及18个发车点、5个远端集结点及7个奥体停车场,点位遍布广州各区,且出行信息确定时间晚、个性化需求多、临时调整频繁,面临中心城区交通流量大、外围区域运输距离长、调度衔接复杂等诸多挑战。
挑战二:远端+近端集结安检,流程复杂,现场组织要求高
开幕式当天,采用“远端+近端”二次安检的安保模式,不仅增加了运输流转环节,更对远端集结、时空运行以及大客流安保协同提出极高要求。其中地铁21号线、13号线、11号线交汇的天河公园站作为第一道安检点之一,很多观众和工作人员需要在天河公园站完成第一次安检后再转乘地铁4号线直达奥体中心,别小看多了一道程序,但对于交通运输链条的整体衔接与效率维持提出了全新挑战。
全运会交通运行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还介绍,11月9日21:45开始,当第一批观众散场离场后,到22:01地铁进入大客流疏运高峰时段,再到22:40观众和各类观演人员乘坐地铁或大巴顺利离开开幕式场馆,整个过程行云流水,高效运行,用时仅仅55分钟就让数以万计的人们顺利踏上回家之路。
为全面应对这些挑战,十五运会开幕式指挥部交通保障团队坚持系统思维和精细管理,构建了统一指挥、多方协同、响应迅速、运行高效的交通服务保障体系,在确保交通组织安全顺畅的基础上,“五大措施”高效护航开幕盛典,以优质服务彰显城市温。
措施1:搭建三级指挥架构,推动关键要素落地
早在今年7月,以广州赛区交通运输服务中心为基础,从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地铁集团、公交集团等单位遴选优秀骨干,组建了开幕式指挥部交通保障团队,承担赛事保障与开幕式筹备双重任务,在完成赛事运输保障服务工作的同时,全力投入开幕式各项保障任务。
按照“指挥调度中心、区域调度分中心、外围现场调度点”,搭建开幕式三级调度指挥架构,建立起“统一指挥+组织实施+现场管理”三级联动机制,确保交通流程的每个环节实现精细化管理。交通保障的组织实施被细分成五张流程图和一张工作表,这五张图包括指挥架构图、应急流程图、行车线路流程图、集结点分布图以及停车场布局图,唯一的通讯联络表是开幕式期间及时响应的关键。编制了《交通服务手册》等8份工作指引、20项服务标准及8个岗位说明书,将管理颗粒度细化至每个环节。还组织编制了《交通运输服务应急手册》,整合了27个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进一步规范车辆安全、人员管理等。
措施2:“专车直达+地铁专线+大巴集散”,实现不同客群高效集散
为确保开幕仪式当天的交通顺畅,市交通运输部门精细规划交通流线、精准调度指挥,针对“一场三站”、接待酒店、场馆等点位,精准规划了赛事保障“大流线”,涉及213条线路,约1300公里,并详细规划了30个场馆、23个酒店内部交通组织“小流线”,通过智慧调度系统完成智能任务分发、道路状况预警、车辆定位数据共享等方式,确保“车流可视、风险可判、调度可及”。
开幕式当天根据人员属性划分安排出行方式,其中,观众以及工作人员以“地铁+公交”方式完成输送,运动员、演职人员、志愿者、嘉宾等受邀人员则采用赛事保障车辆完成接驳。
奥体中心周边共设置12个停车场及1处备用停车场,提供超过2300个停车泊位。所有停车场的视频监控与车位使用情况等数据100%接入交通运行指挥中心智慧交通调度系统平台,可以实时显示各个停车场的车位使用情况、车辆进出动态与现场秩序状况。依托数据可视化大屏,为指挥层动态调整车辆引导策略、预防区域拥堵提供数据支撑,显著提升应急响应与资源调配效率。
本次开幕式是首次采用地铁专线方式完成输送工作,按照“一站一策”原则制定了客运组织方案,并通过高峰期加密行车间隔、加开备用列车等措施确保运力充足,散场时地铁开行68列次专列,高峰段大客流疏运用时仅25分钟。
此外,现场设置的“4+4+2”远端集结安检点成为人员分流进场的关键。所有人员、车辆需在指定集结安检点完成首次安检后,分批、有序前往奥体周边进行第二次安检,实现“远端分流、有序进入”的管控目标。
措施3:精准车辆调度,畅通大巴专车运输
为做好运动员、嘉宾等重点人群的开幕式运输保障,交通团队主动组织协调省、市各个客群单位、安保团队和运输单位等部门,理清各类客户群体交通运输界面和模式,明确团进团出、定人定车、集中出行、原路往返等重要运输原则,促进关键要素落地生根,筑牢交通组织体系。散场环节,结合不同客群特点,明确原人原车、人齐发车,滚动发班、车满即走等不同散场原则,确保大巴散场运输快速、有序、高效。
开幕式当天,全面启动三级调度指挥体系,覆盖18个现场点位、5个远端集结点及7个奥体停车场,现场调度服务团队人员共380人。运输指挥高效有序,现场保障执行有力,300余辆大巴、1.08万重点嘉宾客群全部安全、有序、准时到达和离场。
措施4:科技赋能,实现调度管理信息化智能化
十五运会开幕式和赛事期间,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基于复杂的交通需求,在“智慧交通”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配套数字化专题应用,深度融合“人、车、任务、交通、应急、资源”等多维数据,积极统筹协调通信保障与科技团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中国移动、广州地铁集团和广州市公交集团等多方力量,全面汇集大巴、地铁专线、奥体中心周边停车场、保障通道等关键交通运行数据,以及10个集结点、11个上车点和4个地铁站1500余路视频监控数据,集成处理实时客流、车辆位置、道路拥堵指数、停车场车位状态等海量信息,形成覆盖开幕式全区域、全流程的“交通运行全景图”。
位于奥体中心的十五运会开幕式交通运行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各大交通枢纽的交通保障班次和运送人次情况,以及各个比赛场馆、接待酒店的位置信息,可随时切换了解现场的最新情况。
这里也是开幕式期间交通指挥的“智慧大脑”,主要负责交通保障、交通服务和交通保畅等任务的统一指挥调度。
配套数字化专题应用协同发挥作用,基于能力复用的集约化模式,可高效满足开幕式期间的交通保障信息化需求。它无需重复开发功能,也无需重新对接数据,在确保功能效果达标的同时,大幅缩短建设时间、降低成本,契合“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
措施5:灵活调度,补位完成“兜底”“接驳”运输任务
9日当天清晨6时,天还未亮,电力、保洁等团队第一批工作人员急需到岗,为此,市交通运输部门组织开行了天河公园至广东奥体中心的工作人员专线,确保第一批工作团队人员的准时到岗。开幕式结束,嘉宾、观众、演职人员开心散去,工作人员仍需坚守到最后,深夜凌晨,市交通运输部门又组织开行了广东奥体中心至天河体育中心的工作人员返程专线;同时,在奥体中心周边安排了100台巡游出租车运力,引导网约出租车平台加强奥体中心周边网约出租车运力供给,采用“公交+出租”方式进行“接驳”“兜底”运输,确保工作人员安心、平安返家。
在开幕式当天地铁停止对外服务时段内,广州公交企业开行2条全运会地铁接驳公交专线(天府路至水西、车陂南至车陂高架桥侧站),从早上6时到24时,全时段无缝接驳地铁停运区段,持续保持5分钟的高密度发班强度,动态监控客流、实时灵活现场调度。据了解,开幕式当天,2条地铁公交接驳线全天发送近1100班次,运输旅客近2万人,有效保障了地铁停运期间的市民出行需求,得到市民的普遍理解和赞许。
除此之外,市交通运输部门还以党员示范车队、红棉车队、雷锋车队等优秀驾驶员群体为基础,组建专项出租汽车保障车队,参与到当天奥体中心与各重点区域的运输任务中,多元化的运输供给为进一步做好大客流疏运又上了一道“保险”。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 通讯员 交通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