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广东省前列腺癌诊疗将更为体系化、同质化。2025年11月7日-8日,由广东省抗癌协会主办,广东省抗癌协会泌尿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前列腺癌多学科团队承办的第13届华南前列腺癌学术会议在广州举行。作为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前列腺癌专业学术会议之一,大会汇聚了国内外泌尿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以及广东省内前列腺癌诊疗多学科团队专家,围绕前列腺癌的诊治模式、治疗现状、热点与难点展开了深度研讨与交流,并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前列腺癌多学科诊疗病例比赛。
会上,“广东省癌症中心前列腺癌诊疗质控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正式宣告成立。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李永红表示,专委会将持续推进广东省前列腺癌诊疗体系化、同质化管理。通过系统化的培训、督导与评估,省内各级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区域间的诊疗水平差距有望不断缩小。
推进规范化诊疗 , 广东省前列腺癌诊疗质控专委会 成立
广东省前列腺癌诊疗质控专委会的成立,旨在响应国家肿瘤质控要求,推动诊疗规范化与同质化。“近年来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快速上升,带来医疗需求增加;国家层面也在推动肿瘤质控的规范化和同质化。”李永红表示,为此,专委会适时成立。
鉴于前列腺癌诊疗的复杂性,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芳坚教授强调多学科、规范化、同质化的诊疗模式和要求。这也是专委会成立的目的和意义:推进前列腺癌在广东省内的区域同质化及规范化管理,通过在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技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最终让不同地区的患者都能享受到统一、高标准的诊疗服务。 说到均质化,其中一个难点是如何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珠海市人民医院邓建分享了他的经验:将质控标准落实到基层医院,并进行多学科会诊,确保诊疗过程全覆盖,同时定期举办学习班、讨论疑难复杂病例,借助互联网进行专家下基层培训和病例讨论,从而实现基层医院与头部医院同质化、标准化管理。李永红提到,专委会的核心工作包括三方面:一是指南与质控巡讲,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将国家质控指标(如穿刺活检标准、风险分层评估)推广至地市医院;二是质控指标落地与检查,通过医院间交叉检查、病例比赛(如MDT治疗规范性评比)发现问题,依托专家团队针对性改进;三是健康科普,针对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率低的问题,加强公众筛查意识。“专委会计划通过定期巡讲、质控数据交流及科普活动,缩小不同层级医院的诊疗差距,实现‘无论患者在哪一级医院,均能获得同质化治疗’的目标。”
前列腺癌诊疗已从传统手术、放疗发展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阶段
前列腺癌诊疗有哪些进展?专委会秘书、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骏主治医师介绍,前列腺癌治疗已从传统的手术、放疗发展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阶段。其中,局灶消融治疗是一个新的技术手段,能够更精准地杀伤肿瘤组织,保护正常组织,对患者尿控、性功能及生育功能有更好保护作用。此外,个体化精准化治疗也体现在采用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核素治疗等方面。
放疗在前列腺癌全程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何立儒主任医师介绍,精准放疗技术(如影像引导放疗)可实现肿瘤靶向照射,同时保护直肠、膀胱等周围器官,降低副作用。目前放疗适用于局限期根治、术后高危复发辅助、转移灶减瘤及晚期症状缓解(如骨痛、血尿)等场景。“国内放疗参与度正逐步提升,但需加强专科化质控培训,以提升整个广东地区的医疗中心对前列腺癌等疾病的放射治疗水平。”
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涉及泌尿外科、放疗科、肿瘤内科、病理科等多个学科,单病种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多学科专家团队的协作,实现规范化、个体化决策。周芳坚教授指出,MDT模式能整合不同学科优势,针对前列腺癌的复杂性(如肿瘤异质性、不同病理类型的治疗差异)制定精准方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等医院已实现MDT标准化流程,通过定期病例分析、多学科协作培训及质控指标落实,成为区域范例。专家认为,MDT的推广需解决学科壁垒、医院管理支持及基层医生能力提升等问题,需通过头部医院经验下沉(如举办学习班、病例比赛)逐步推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珠海市人民医院邓建主任分享经验称,将质控标准落实到基层医院,并进行多学科会诊,确保诊疗过程全覆盖,同时定期举办学习班、讨论疑难复杂病例,借助互联网进行专家下基层培训和病例讨论,从而实现基层医院与头部医院同质化、标准化管理。
前列腺癌死亡率趋缓,重视前列腺癌筛查很重要
“近年来前列腺癌尽管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但死亡率的趋势相对趋于缓慢,5年生存率达到70%以上,这得得益于筛查的前移、治疗手段的进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梅州市人民医院陈南辉教授分享呼吁,希望全社会能给50岁以上的男性给与更多关注和关爱,将前列腺癌纳入免费筛查范畴。
对于家族中有直系亲属,如父亲、兄弟等患有前列腺癌的男性,其患前列腺癌的概率相对更高。对此,李永红提醒,这类高危人群可进行基因检测,如果存在可导致遗传的相关基因突变,应更早参与前列腺癌筛查。
健康科普工作也是专委会的重要工作之一。专家普遍认为,前列腺癌早筛意识不足是导致诊断偏晚的主要原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雷州医院院长李建昌告诉记者,在我国,公众筛查意识仍不足,目前筛查不足2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专委会计划针对50岁以上男性、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推广每年PSA检测+直肠指检;利用新媒体、社区讲座等形式,纠正公众对“无症状不就医”“穿刺恐惧”等误区。周芳坚教授呼吁,需借鉴国际经验,推动将PSA检测纳入常规体检,同时提升医生直肠指检的规范性。
“举例来说,很多病人害怕穿刺活检,其实需要科普这方面的知识。”专委会秘书、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振宇主治医师指出,现代穿刺针设计具有保护套管,可避免肿瘤细胞播散,且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临床中穿刺导致转移的风险极低,患者无需过度担忧。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