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午,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在广州主新闻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佛山、韶关、河源、梅州、惠州、中山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体育性格、赛事运行保障、体育产业等情况。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丰富多彩的体验环节,邀请嘉宾亲身感受佛山龙舟、韶关赛艇、河源徒步、梅州足球、中山棒垒球、惠州滑板等特色体育项目的魅力。
“龙舟之乡”佛山:
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
“宁可煲烂,不可扒慢。”一句质朴有力的本地俗语,道出了佛山这座城市最接地气的体育性格表达。
佛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十五运会佛山赛区执委会副主任文曦介绍,在佛山,龙舟运动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扒龙船、赛龙舟既是体育活动,也是文脉传承,更是佛山人民日常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佛山引进、培育了中国龙舟大奖赛、F3龙舟超级联赛、中国(佛山)叠滘龙船漂移大赛等高水平赛事,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顶级龙舟赛事。
“佛山的龙舟竞技水平可谓一枝独秀:在速度上,乐从、九江等职业龙舟队战绩彪炳;在技巧上,叠滘龙船漂移享有‘中国水上F1’美誉。一系列高水平赛事锤炼了运动员的能力。”文曦强调,在十五运会龙舟项目中,以佛山健儿为班底的广东队一举包揽参赛的全部六枚金牌,展现了佛山龙舟的硬核实力。
文曦介绍,佛山每年举办各类龙舟赛事活动超千场,同时在线上开展龙舟主题相关的宣传活动,“请到佛山飙龙船”网络话题全网传播量破40亿,“叠滘飙龙船”被纳入外交部全球推介素材库。
此外,佛山将龙舟文化融入各类业态、完善服务配套,逐步形成了“龙舟+美食”“龙舟+文创”“龙舟+非遗”等多元业态。“我们也借十五运会筹办之机,举办‘跟着龙舟去旅行’文旅消费促进活动。以龙舟文化为核心,串联起‘体育赛事、民俗非遗、美食休闲’等主题,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她说。
“赛艇之城”韶关:
引领水上运动新潮流
韶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蒋文泓介绍,近年来,韶关依托自身生态资源优势,串联“三江六岸”独特水系资源,在培育赛艇竞技体育和衍生项目上大胆探索,持续涵养形成“赛艇之城”这一城市体育性格。
人才培养方面,韶关以市中心业余体校作为培育摇篮,强化“市—县—校”三级选才培育体系,畅通赛艇专业人才培养输送路径,形成“大众参与-人才选拔-专业提升”互促互通良性循环,一大批优秀赛艇运动员脱颖而出。
“特别是邱秀萍,2023年在杭州亚运会上为中国代表团勇夺首金,近日又在十五运会上为广东代表团摘得银牌,竞技体育根基非常深厚。”蒋文泓说。
他表示,韶关坚持“体育+”融合发展模式,以韶州体育中心为核心,联动环丹霞山片区打造集赛事、训练、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设计融合丹霞山、瑶乡风情等的体育线路,穿插布局赛艇等运动项目相关设施,开发“户外运动+生态康养”等新业态。
接下来,韶关将深化“体育+”融合发展模式,从育人才、建场地、办赛事、优体验等关键环节入手,依托丹霞山、南水湖、“三江六岸”等优质山水资源,大力发展赛艇等水上运动项目,以体带旅、以体促产、以体兴城,让赛艇运动成为韶关的城市IP、金字招牌,引领形成水上运动新潮流。
“徒步之城”河源:
以生态资源助推产业发展
“河源拥有国家级5A旅游景区万绿湖,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塑造了河源作为‘徒步之城’的独特体育气质。”河源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子睿表示,河源正围绕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战略,将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推动户外运动和健康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目前,河源已建成包括万绿湖亲水步道、桂山森林登山步道、环霍山步道等一批代表性线路,将山川湖景、古村风貌、客家美食与非遗文化等资源“串珠成链”。徒步路径不仅成为市民游客亲近自然的载体,也成为带动文旅消费、助推“百千万工程”实施的重要纽带。
依托“穿越万绿湖”“万绿湖马拉松”等核心品牌活动,河源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徒步活动体系。“这些活动每年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地区户外爱好者超50万人次,不仅展现了河源作为‘徒步之城’的强大号召力,更将客家文化、生态景观与体育精神深度融合。”黄子睿说。
河源还深入探索“体育+”多元融合路径,通过33条“户外+农文旅”乡村徒步(骑行)线路,有机串联森林露营、水上运动、民宿聚落与特色赛事,构建起覆盖全域的休闲体育网络。目前已打造鹿饮集、香车峡谷等一批精品森林休闲旅游露营地,发展乡村民宿320家,垂钓场上百个,形成了“徒步引领、多业态共生”的产业格局。
黄子睿现场发出邀约,欢迎所有的朋友到河源来休闲运动、观光旅游,奔赴一场山水之约、人文之约、美食之约、健康之约。
“足球之乡”梅州:
加快建设有足球特色的体育名城
梅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十五运会梅州赛区执委会副主任代伟介绍,梅州作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的发源地,拥有152年深厚的足球历史底蕴,孕育了世界球王李惠堂等一批足球名宿,“一县六国脚”的佳话广为传颂。
在梅州,“全民踢足球”蔚然成风,“村超”“县超”赛事持续不断、贯穿全年,2025年举办广东省超开幕式和主场赛事,“贺岁杯”“球王杯”足球比赛场次超过600场,参赛球员达3000 人以上,参与群众达数十万人,足球已成为梅州的城市象征与文化基因。
今年,梅州承办了十五运会群体组足球五人制男子甲组、乙组、老将组和足球项目男子16岁以下组共4项赛事,进一步激发群众支持和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
代伟指出,梅州坚持“体育+”融合发展路径,积极推动体育与教育、文化、旅游及社会资源深度融合。每年举办超5000场体育赛事,体育锻炼参与率达41.4%。梅州马拉松、南粤古驿道徒步、全国五人足球争霸赛等精品赛事“月月精彩”。高标准建设五华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打造集足球训练、赛事举办、运动休闲于一体的横陂足球特色小镇,持续推动体育与产业协同发展,“体育兴”和“产业兴”同频共振。
未来,梅州将继续以足球为引领,以全民健身为基础,以体产融合为支撑,坚持开放创新,加快建设有足球特色的体育名城。
“滑板之城”惠州:
释放“体育+产业”融合的活力
“惠州正以滑板为媒,演绎一场青春潮流与城市气质的深度共鸣。”惠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十五运会惠州赛区执委会副主任于加良表示,惠州优质的天赋户外运动场、庞大的年轻群体,以及每年举办10多项国家级、省级赛事和100余项市级群众体育活动,为滑板等潮流运动提供了肥沃土壤。如今,滑板已成为惠州最具活力的城市符号。
他介绍,自2019年承接广东省滑板队共建工作后,惠州升级场地设施,新建便民滑板场,推动滑板进校园、社区,培育2万余名运动人口,走出了陈烨、邹明珂、潘家杰、郑好好等一批顶尖选手,他们在国际赛场崭露头角,还在本届全运会滑板比赛获3金1铜,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滑板运动。
滑板的“硬核”不止于赛场,更延伸至产业纵深。作为全国乃至全球高端滑板制造的重要基地,“惠州制造”已占据全球高端滑板产品近40%的市场份额。目前,惠州推动500多家体育制造企业联动成长,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充分释放“体育+产业”融合的活力。
惠州正以滑板赛事为契机,加速向华南户外运动之都蝶变。近年来,惠州围绕环西湖、环“两湾”和环南昆山—罗浮山等三大资源平台,不断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提升城市能级,正如滑板运动员在障碍间翻腾跨越,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潜力。
从一块滑板到一个产业,从一场赛事到一种生活,惠州正以敢闯敢拼的青春姿态,迎风而上、踏板前行。
“棒球之城”中山:
在“体育+”赛道上实现“全垒打”
中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十五运会中山赛区执委会常务副主任周作德介绍,棒球在中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渊源、坚实的发展基础。借着十五运会的东风,中山将在“体育+”赛道上实现漂亮的“全垒打”。
中山与棒球的缘分源远流长。1892年,“中国棒垒球之父”梁扶初出生于中山,为城市植入了棒球运动的种子。2006年,中山诞生第一支棒球队。2011年,中山熊猫棒垒球俱乐部成立,成功举办首届“熊猫杯”少年棒球全国邀请赛。2018年,中山棒球队捧起第一座广东省运动会冠军奖杯。2020年,《广东省体育强省建设纲要》将“熊猫杯”赛事纳入重点打造的十大国内赛事。2025年,十五运会棒垒球比赛选址中山。中山棒球实现了从民间自发到政府支持、从普及推广到竞技提升的历史性跨越。
同时,中山打通棒垒球运动特长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升学通道,现已发展成为涵盖U8、U10、U12、U15、U18等多组别的完整青训体系。积极与中国棒垒球协会以及世界棒垒球联合会、亚洲棒垒球联合会、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等机构对接合作,至今已承办各类赛事100余项,包括3项国际赛事、18项全国赛事。
周作德表示,中山将持续发挥棒球运动优势,以小球为支点,持续释放“体育+”效应。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记者 符畅 江皓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