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餐饮行业与老百姓的日常消费生活息息相关,餐饮消费数据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信心和方向。2025年,中国餐饮行业在宏观经济稳步复苏与消费活力持续释放的双重驱动下,迎来了从粗放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节点。
2024年,全国餐饮市场规模达到55718亿元,同比增长5.3%,截至2025年3月,中国餐饮行业相关企业存量达1689万家,展现出了行业韧性强、潜力大的特点。尽管整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的向好态势,但跟很多行业一样,餐饮品牌和从业者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困境:市场更替加速、数字化加速、平台流量见顶、行业内卷加剧,企业经营承压……餐饮消费者为什么而埋单,是全行业都需要研究的功课。
01
餐饮收入首破5.5万亿
连锁化成发展重要引擎
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2%,作为第三产业核心组成部分的餐饮业,在促进就业、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3万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餐饮收入首次突破5.5万亿元,同比增长5.3%,彰显出餐饮消费的强劲韧性。消费结构正加速优化,居民消费从“满足基本需求”向“追求品质体验”转型,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容与收入稳步提升,推动餐饮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
尽管如此,餐饮市场慢增长的“危机”逐渐显露,供给过剩已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数据显示,中国每千人拥有7家餐饮店,居全球首位。
同时,餐饮业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行业更替与结构性调整。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新收录餐饮商户数占年底存量商户数的43%,同期也有42%的餐饮商户退出线上经营。
退出线上经营的商户中,2023年以后新开业商户占比超过64%,商户更替周期显著缩短。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激烈的竞争现象,如过度营销、价格竞争等,这也是餐饮业2024年规模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连锁化经营逐渐成为推动中国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4月,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230亿元,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3.7个百分点,发展势头向好。连锁化率从2020年的15%稳步上升至2024年的22%,预计2025年达24%左右。连锁品牌扩张加速,餐饮业连锁品牌门店占比创历史新高,截至2025年3月,全国餐饮相关企业存量1689万家,餐饮门店总数接近800万家。百店规模的品牌门店数增长最快,其中501-1000家规模区间的品牌门店数涨幅达到93.6%。
02
降本增效为核心策略
线上营销成重要抓手
近年来,消费者对新鲜、现炒、烟火气的重视程度持续上升。数据显示,食材成本占比约40%且呈上升趋势;人力成本占25%,并因技术应用和灵活用工下降;研发成本占5%,并因个性化需求增加。
降本增效作为餐饮品牌提升盈利能力的核心策略,线上营销成为重要抓手,通过精准定位目标客群,可有效弥补社区店自然流量不稳定的短板。
在线餐饮业务占比持续提升,其同比增速始终高于全国餐饮整体增速,成为推动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2024年,美团平台收录的餐饮商家总数同比增长1.8%,但行业也呈现出“高开业率与高退出率并存”的特征,2023年新开业商家中约46.4%于2024年终止经营,而经营年限超10年的老牌商家退出比例不足10%,凸显长期经营积累的抗风险价值。
从平台渗透率来看,抖音以绝对优势成为餐饮品类主要曝光渠道,中式正餐在抖音的渗透率达97%,而小吃快餐在小红书、快手等平台表现突出。
数据显示,消费者获取餐饮信息的渠道日益线上化,生活服务类平台(美团、饿了么等)、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和内容分享类平台(小红书、微博等)成为最主要的餐饮“种草”渠道。
03
刚需品类占主导地位
火锅和快餐成“最爱”
在经济市场环境变化和消费观念日趋谨慎的驱动下,刚需品类占主导地位,餐饮消费者选择最多的是火锅和快餐。
数据显示,西餐赛道的人均消费从80.3元降至78.6元,现制饮品赛道的人均消费从19.1元降至18.4元,而小吃快餐赛道的人均消费则出现微涨趋势,从21.5元涨至22.4元。其他各餐饮细分赛道的人均消费变化则相对较小。
相比较而言,小吃快餐细分品类众多,各细分赛道的门店数占比相对稳定。刚需属性较强的米饭快餐、面馆和米粉(含米线)占据前三,占比分别为26.28%、18.47%和9.44%;同时具备休闲与刚需属性的西式快餐排在第四位,占比为9.05%。此外,卤味熟食、麻辣烫/冒菜、饺子/馄饨、包点、饼类、特色小吃等细分赛道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小吃快餐行业凭借其刚需属性和广泛的受众基础,近年来持续受到餐饮创业者的青睐。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小吃快餐相关企业注册量为32.7万家。随着入局者的增多,小吃快餐赛道持续扩容。2024年小吃快餐市场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居餐饮各细分赛道前列,预计2025年小吃快餐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08万亿元。
火锅作为餐饮第一大细分领域,2024年市场规模达5927亿元,预计2025年达6500亿元,2029年将增至8391亿元。从门店数量来看,2023年至2025年一季度期间,全国火锅门店总数维持在50万家左右。竞争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低集中度特征,海底捞以100.8元客单价与1373家门店领跑。整体上火锅人均消费呈持续下滑态势,人均消费降至77.4元,细分赛道发展活跃,性价比消费成为主流。
截至2025年4月,全国中式米饭快餐门店数达到88万家。其中,华东地区门店数量占比高达37.8%,西南、东北及华南地区中式米饭快餐门店数占比均超过10%。从规模化程度上看,门店数在50家及以下的中式米饭快餐品牌占比达到76.8%,其次是门店数在51~100家、101~500家的占比较高,分别达到10.1%、11.4%。
在产品创新方面,也紧紧环绕“大件抵食”、新奇刺激的方向。火锅配菜类的新品最多,占新品总数的45.0%。
中式快餐中粉面类产品上新最多,共计73款,占新品总数的58.9%。其中,粉类新品领衔创新,汤粉、炒粉、拌粉/干捞粉类新品在粉面类新品的总占比为53.4%。其次是小吃类新品,占比为12.9%,其中又以炸货/炸串类新品为主。
西式快餐中堡卷类的新品数量最多,占比达20.3%。其中,汉堡类产品为堡卷类上新主力,数量达到了41款,占卷堡类新品的67.2%。在风味创新方面,约26%的风味创新新品都以“辣”为核心卖点。
04
“面子消费”占比越来越少
价值认知驱动餐饮新消费
数据显示,过半数的餐饮消费者自认为“经常外出就餐”,超七成消费者到了饭点会选择外出就餐。但是,人们消费越来越理性,“面子消费”的占比越来越少,消费者希望花最少的钱,吃到最高性价比的餐食,外出就餐时选择真正能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体验。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推出“超低价团购”,“质价比”高的“小吃小喝”成为消费主流。
当下中国的餐饮人正处于行业结构调整的“阵痛”之中。价值认知驱动的餐饮新消费,将推动行业供给的升级与创新,朝着高质量、多元化方向发展。比如,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关注,将促使餐饮企业向健康餐饮、有机食材、定制化菜单等细分领域快速发展,满足多元化需求。对文化内涵或价值观的关注,将促使企业通过品牌故事、场景体验、IP联名等方式建立差异化优势。
消费行为从追求品质转为实用,渠道从高端场景下沉至折扣渠道,结构从多元聚焦刚需。消费者对品牌祛魅,注重实际价值;追求猎奇与尝鲜体验,情绪价值受到重视。
数据显示,餐饮消费者选择尝试新店,最主要的原因是网红打卡、新奇食材和平台满减。而选择重复光顾一间店的最主要原因,则是稳定品控、情感依赖和作为社交货币,紧随其后的是会员权益、极致性价比、邻里小店的社区归属感和记得忌口需求等个性化服务。
在对品牌的倾向性方面,仅20.6%的消费者喜欢选择大品牌、知名品牌的餐饮门店;27.4%偏好小众,有特点、个性的餐饮门店;23.8%虽不追求品牌,但认为品牌代表质量,倾向连锁餐饮品牌门店;27.7%不在乎品牌,只要产品好就会选择,还有0.5%为其他情况。
造成这一趋势的成因,是消费者受教育程度提高,对产品实际价值判断更深入,且互联网发达使信息透明度增加,选择更自由丰富。
2024年,约有六成的消费者选择了评分更高的餐饮商户,4分以上的高品质商户堂食消费吸纳率相比2023年提高了13.7%。从用户评价对消费和餐饮商户的影响看,商户评分每提高0.1分,其餐饮堂食消费平均增长7.4%。
■策划:新快报记者 罗韵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韵
■制图:廖木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