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内,小狗跟随主人悠然漫步;咖啡馆一隅,猫咪安静地蜷伏休憩……如今,越来越多公共场所有了宠物一席之地并提供配套服务,“宠物友好”理念正悄然融入城市公共空间,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
今年10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丰富“宠物友好等消费业态”。这一举措意味着“宠物友好”已不再局限于零散的市场行为,而成为城市消费发展的制度性内容。
虽然“宠物友好”的推广仍面临不少挑战,如公共空间管理标准不一、商家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养宠者与非养宠者之间的摩擦等。但随着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和社会认知的提升,“宠物友好”有望成为城市公共生活、助力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
“毛孩子”越来越多
“宠物友好”生活方式兴起
每逢周末,广州白云区无限极广场的草地上总是热闹非凡,各类犬只在绿茵间奔跑、翻滚、追逐。草地边,市民三五成群或闲坐聊天,或与爱犬互动嬉戏,笑声此起彼伏。
广场周边的咖啡店和餐厅露台成了人宠共享的角落,不少家庭牵着宠物漫步商场,这片“宠物友好”的空间,构成了城市生活中一道温馨的风景线。
据悉,“宠物友好”理念兴起于二战后的西方。彼时,经济的复苏与中产阶级的壮大,使宠物逐渐从传统功能性角色转变为家庭成员,也推动了公共政策与相关设施逐步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宠物市场也随之扩大,毕马威发布的《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城镇犬猫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4000亿元。
同时,受老龄化和单身人口增加影响,宠物们也逐渐被赋予“毛孩子”的身份,越来越多人希望与爱宠一起逛商场、旅游,甚至参与各类社交活动,社会对“宠物友好”环境关注度亦不断提升。
2023年,韩亦媛(化名)养了一只名叫“花卷”的小狗,从此,她的闲暇方式和消费习惯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前出门,只考虑自己去哪吃、去哪玩,现在首先要想的是花卷能不能一起去。”韩亦媛说,“无论是餐厅、咖啡馆还是理发店,我都会先在网上查看评价,或者直接打电话确认是否能带宠物。”她还提到,养狗前常去的一家西餐厅,自从发现不允许携宠入内后,她就再没去过了。
像韩亦媛这样的宠主并不少见。小红书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15日,“宠物友好”话题累计浏览量已达7.4亿次,讨论量高达621.1万条。话题中,宠主们热烈分享各类“宠物友好”场所和城市,也有商家借此吸引顾客,将“宠物友好”打造成新的营销亮点。
调研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第138届广交会主题论坛活动现场,上海设界科技集团首席趋势专家曹磊亦指出,宠主调研中,超40%宠主因情感需求养宠。消费决策亦以情感驱动为主,32.2%愿为情感寄托类产品付费,为能够提升宠物生活品质、带来情感慰藉的产品付费。
“作为情绪价值与功能美学交织演化的产物,‘宠野同行’(即与宠物共同参与户外活动)精准回应了当下消费者对陪伴感与生活仪式感的双重追求。”曹磊说。可见,“宠物友好”经济已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力。
带宠出行成为新消费动力
吃住行游亮眼数据随之而来
宠主消费偏好的变化,正推动越来越多商圈与品牌将“宠物友好”理念融入服务体系。
记者走访广州多个“宠物友好”商圈发现,几乎每家商场都配备了宠物推车、饮水机、拾便袋、宠物纸尿裤等宠物用品,并且还设置了“毛孩子专属电梯”。商场内的不少餐厅还推出宠物专属菜单,让宠主与爱宠得以共享用餐时光。
不仅如此,“宠物友好”也从基础服务延伸至社交娱乐场景。今年9月,粤海天地举办了“粤海天地宠物节”,现场变身宠物秀场;10月,汉溪K11携手翘翘公园推出宠物友好主题市集“1+1友好市”,设置宠物障碍赛和干饭比赛等环节;领展广场的“拍爪乐园”及天環Parc Central的“萌宠乐园”则配备了跳圈、隧道、秋千等设施,为宠物打造“专属游乐场”。
相关举措成效显著。粤海天地方面向新快报记者表示:“自推行宠物友好政策以来,我们观察到场内消费数据发生了积极变化。如今在商场公共区域和店铺内,携带宠物的顾客已成为常态,宠物推车也经常处于租借状态,直观反映了该政策的受欢迎程度。”
汉溪K11方面亦指出,相关活动广受家庭与年轻客群欢迎,不仅巩固了其作为广州爱宠家庭心中真正宠物友好购物中心的地位,更成为顾客的宠物社交首选地。
除那些依托商场生态的“宠物友好”门店,也有企业独立探索“宠物友好”路径。早在2018年,星巴克便设立宠物友好门店,提供专属座位及免费“爪布奇诺”(宠物奶油)和宠物专用饮水服务。随后,多家茶饮和咖啡品牌也陆续推出了类似服务。
今年9月,海底捞在深圳上河坊也开设了全国首家“萌宠派对”主题门店,该店不仅配备强力新风系统与宠物专用空气净化器,还采用防刮耐磨的家具,并为宠物提供饮水碗、牵引绳挂钩、安抚零食,以及专属现做的宠物菜品菜单,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前去打卡。有顾客打趣道:“狗开不开心不知道,人挺开心的。”
亮眼的经营数据随之而来,海底捞方面对新快报记者表示,自携宠专区首店开业后,试营业至今累计接待“毛孩子”超3100只,养宠新客增80%,门店营收对比去年同期增长30%,海底捞新增宠物友好专区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曝光量超1000万,实现了客流增长、营收提升与品牌影响力扩大的三重突破。
而“吃喝玩乐”之外,“住行出游”场景同样持续升温。携程酒店数据显示,今年端午期间宠物友好酒店热度同比增长超20%,可携带宠物入住的酒店占比近20%,且相较普通酒店,宠物友好酒店平均房价溢价近30%。
尽管文华东方、花间堂、亚朵、希尔顿等酒店早已系统布局宠物友好服务,但服务内容仍在不断升级。例如,今年7月,希尔顿集团宣布,旗下近160家酒店同步升级宠物友好服务,推出包括定制萌宠主题活动、“宠物游好礼包”以及联合滴滴宠物出行打造“住行一体”体验等。
交通领域亦取得突破性进展。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年4月刚推出“可携宠列车”时,只有京沪线上的5座车站10趟列车可以办理。短短半年多,已经增加到遍布多条线路的50趟列车。
今年5月,广州白云机场T1航站楼“宠物航站楼”亦正式启用,整合了检疫订票代办、托运、携宠值机、寄养酒店等全链条服务,还为携宠出行的旅客设置尊享VIP休息区,并配套相关服务设施。
服务探索下,不少企业也将“宠物友好”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例如,海底捞“萌宠派对”门店携手流浪动物救助组织小芝领养中心,联动深外国际部学生公益乐团开展爱心音乐疗愈演出,拓宽流浪动物领养渠道的传播度;8月17日,霸王茶姬开启宠物友好季活动,通过“好萌友回家计划”投身于科学救助流浪动物的行动中,为流浪动物捐献超2.6吨爱心口粮。
聚焦宠物消费业态
成城市提振消费的新抓手
“宠物友好”商业模式的崛起,离不开基础准入规范的逐步建立。越来越多“宠物友好”的商业场所要求顾客在进入、用餐、入住时出示宠物免疫记录、狗证或电子芯片信息,通过疫苗核查、禁养犬筛查等措施,守住公共卫生与合法饲养的底线。
随着准入机制趋于成熟,“宠物友好”业态可持续性得到验证,进而被多地政府视为提振消费、优化城市服务的新抓手,系统性纳入城市发展战略。
新快报记者注意到,今年10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广州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丰富“宠物友好”等消费业态;今年6月,《深圳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亦提出,推进“宠物友好”型商圈建设,鼓励商场、酒店搭建完善的宠物设施设备,2025年推动全市“宠物友好”商场和公园达到90个以上。
同月,佛山市印发《佛山市推动宠物经济集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聚焦宠物用品、食品、医疗等核心领域,到2027年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宠物产业集群,并每个区建设两个以上“宠物友好”社区。
除广东省外,还有不少城市在积极布局“宠物友好”经济。今年9月,无锡市发布《市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宠物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表示,力争到2027年,全市宠物相关产业规模突破30亿元,并打造一批“宠物友好”社区、商圈、景区及宠物主题公园。
总体来看,2025年,“宠物经济”与“宠物友好”加速进入政策视野,含有相关关键词的政府工作报告、专项规划及实施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密集出台,据新快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浙江、安徽、广东、江苏、北京、上海等十余个省(市)或下辖城市系统布局“宠物友好”经济,涵盖产业培育、城市空间改造、消费场景建设、标准监管等多个维度。
这些信息表明,“宠物友好”理念,在历经商业探索后,跃升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连接民生需求、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关键纽带。
真服务还是“假友好”
空间“错配”凸显矛盾与困境
尽管“宠物友好”进入了政策主流议程,基础准入制度也初步建立,但在各地标准不一、相关定义模糊与公众素养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宠物友好”的理想仍频频撞上现实的棱角。
最突出的是养宠者与非养宠者之间的摩擦。“‘宠物友好’的前提不应该是不影响他人吗?”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反映,她在一家餐厅就餐时,隔壁顾客的小型犬直接爬上餐桌,“一抖毛全飞到我碗里了。”
类似的矛盾并不罕见。8月31日晚,一顾客于西贝就餐时,发现邻桌顾客将宠物狗置于餐椅并用公筷喂食。该顾客投诉,店长却称“没有不让带宠物的政策”,沟通未果,顾客报警。西贝在舆论发酵后回应称,餐厅确有“禁止宠物入内”的规定,涉事餐具已被丢弃并对餐厅进行了消杀处理。
矛盾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些餐饮门店虽标榜“宠物友好”,却缺乏专属区域或专用餐具;宠物主人对宠物的定位各异,而非养宠顾客对宠物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即便是喜欢宠物的人,如果对毛发过敏,也会感到困扰。因此,也不乏“宠物友好”门店因难以平衡养宠顾客与非养宠顾客的权益,最终宣布取消“宠物友好”。
尽管人们对部分区域是否允许宠物入内存在不同看法,但在功能明确的空间里,人宠活动区域“错配”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儿童游乐园有人带两只狗玩滑梯,结果狗追着孩子跑,吓得孩子直哭。”有不少家长反映,在一些城市社区公园和商业综合体,本应专供儿童使用的游乐设施频频被宠物狗占用,从而引发争执。
而另一边,专为宠物设置的“宠物乐园”也常被儿童占据。2023年8月,某商场的宠物乐园内,专供宠物玩乐的设施被许多家长带孩子占据玩耍,商场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保安多次劝阻无果,对方拒绝配合,甚至发生争吵乃至肢体冲突,相关情况已上报处理。
“空间互侵”下,虽然责任划分清晰,但若发生意外,由于一方本就无视规则,冲突便极易迅速升级为激烈对抗。
在商业环境中,“宠物友好”同样存在明显落差。由于界限不清,这一标签会被部分商家用作营销噱头,引发许多养宠消费者的困惑与不满。
去年曾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曝光,浙江一家八角面馆门口贴上了“宠物友好门店”标识,但同时附注“请推车或牵绳”“仅允许外摆区域玩耍”,更醒目处还贴着禁宠标识“宠物请勿入内,长得再萌也不行”。有人调侃称,“是你的矛比较厉害,还是你的盾比较厉害?”“明明不友好,却硬说自己友好。”
记者采访的一些宠物主人,也反映了他们认为的“假友好”现象。韩亦媛表示,有次她带着花卷去了一家自称“宠物友好”的商场,到了却被告知狗不能落地。“只能全程抱着或者用推车,根本没有一点真正的自由活动空间”。
另一位宠物主人李先生也提到,一些商场对宠物设有肩高或数量限制,对中大型犬、多宠家庭并不友好。“我的狗肩高没有超过40厘米,只是看起来稍大一些,每次保安都会多说几句,总觉得不太自在。”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宠物友好”正在被一些商家当作抬价避责的牟利工具。
以酒店行业为例,真正注重宠物体验的酒店通常将清洁与管理成本纳入房价,仅在宠物造成明显损坏或严重卫生问题时,收取合理补偿费用。但现实中,有许多标榜“宠物友好”的住宿场所收取固定金额的“宠物清洁费”,且收费标准并不算低。对此,有网友认为“明码标价,愿者自来”,亦有网友质疑其合理性,直言“这根本不叫友好”。在某些极端案例中,清洁费甚至远超房费本身,有消费者指出,这种做法涉嫌“以天价门槛变相拒绝宠物入住,或涉虚假宣传”。
链接
上海尝鲜立项
商业宠物服务标准
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宠物友好”理念在实践中屡遭误读,根源在于认知偏差、制度滞后与商业逻辑的异化。部分人将其简单等同于“宠物优先”或“高端消费”,却忽视了核心要义,即在尊重他人权益与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实现人与宠物的和谐共处,并切实保障动物福利。
“当社会对宠物的接受度存在差异,而缺乏科学的空间设计、明确的规则执行及责任认定机制时,冲突就容易发生。”他指出,现实中,不少自称“宠物友好”的场所往往缺乏合理的空间分区和设施,也缺乏对宠物行为的有效约束,导致所谓“友好”沦为口号,相关规范形同虚设。
对此,柏文喜建议,在公园、商场、社区等公共空间推行分区、分时准入机制,同时建立文明养宠信用体系、违规处罚制度及相关调解平台,并借助AI技术精准识别与追溯不文明行为;还可由官方主导构建“宠物友好”认证标准体系,明确服务标准,完善宠物厕所、饮水点、拾便设施等基础配套,打造兼顾养宠需求、公共利益与社会包容性的可持续空间。
柏文喜预测,2025年至2030年将是“宠物友好”制度化发展的关键窗口期。他特别提到,上海市地方标准《商业场所室内宠物展示及互动体验防护要求》已于去年获市监局立项批准,全国首个针对商业场所的宠物服务标准或即将落地。与此同时,多地正积极建设“宠物友好”社区,已有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记者注意到,相关探索正加速推进。例如,广州南沙区建设的“南沙国际宠物社区项目”,集高端诊疗、美容、健康零售、临床科研与政府公共服务于一体;此外,基于宠物虹膜识别与鼻纹识别技术的电子身份档案系统,已在多个社区、公共场所、行业应用落地,为精细化、智能化的宠物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快报记者 张晓菡 陆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