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1月17日,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在广东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圆满闭幕。1386项创新成果如繁星汇聚,57场高端论坛引人入胜,1000余场工作坊创意激荡,近10万人次现场参与,线上观看量超300万——这组令人振奋的数字,是中国教育创新力量的集体迸发,体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推动实践创新的智慧与热情,展现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磅礴气象。
本届教博会汇聚了27个省级教育部门、1100余所中小学、66所高校、百余家公益组织与教育科技企业,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教育创新生态。
本届教博会共征集1406项教育创新成果,经过严格评审,《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创新的实践经验》《格物究理·求真创新:数理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悦己·怡人——孤独症学生情绪能力培养实践探索》《数字赋能·全域协同:边境民族地区贯通式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等21项成果获得“优秀教育创新成果”称号,涵盖人工智能、乡村教育、教师发展、课程改革、特殊教育等多个领域。
本届教博会专门征集了200余项科学教育成果,并特别设置科学教育展区。其中,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中国民航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的专业团队以及一线科技教师共同合作,研发的“做飞机”航空科学课程,以其贯通小初高全学段的系统设计和高仿真教育的沉浸式体验,开创了科技教育的新范式。
教博会不仅是创新成果的“展示窗”,更是教育思想的“碰撞场”。50余场主题论坛构建起多层次、跨领域的“学术矩阵”,从政策制定者到一线教师,从科学家到企业家,每一场深度对话都是一次智慧的集结与航向的引领。
教博会深度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搭建起中国教育成果走向世界的桥梁。港澳地区大中小学的全面参与,彰显出大湾区教育融合的加速推进。澳门培华中学课程主任王帆表示:“作为澳门学校的代表,我觉得教博会是‘双向赋能’的绝佳平台。”该校正致力于将横琴的恒常化课程学习、琴澳青少年交流等实践,通过教博会这个“连接器”,从单次活动变为常态化机制。
在国际教育专区,62项全球创新成果与中国教育实践同台亮相,覆盖教育公平、STEM教育、技术普惠等多个领域。这种“和而不同”的交流格局,正是中国教育融入世界、贡献世界的生动写照。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的俄罗斯留学生宋希欲(Glushakova Ekaterina)深有感触地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的创新与活力,也看到了教育的世界性。教博会,让我更懂教育,更懂中国!”
作为教博会的品牌活动,第四届教育局长论坛首次移师珠海,汇聚了来自全国30个省份、246个市县的600余位教育部门负责人。论坛紧扣“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主题,围绕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推行小班化个性化教育、深化中考招生改革等深水区议题,展开了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深度研讨,为推动区域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本届教博会持续关注乡村教育振兴,通过举办中西部县域教育提质发展论坛、县域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论坛等,充分发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连心桥”和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的作用。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系统介绍了“强师工程”的体系框架与实施成效,展示了学校通过体系化培养与精准支持,分层分类服务全域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基础教育生态、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改革创新举措。
十年砥砺奋进,教博会从2015年播下的“创新种子”,已茁壮成长为中国教育改革的“生态雨林”。这段不平凡的历程,见证了教博会从数百个项目的初步探索,发展到累计近万项成果的系统呈现,更彰显了其以应用为导向、以公益为底色、以创新为内核的鲜明特色,为中国教育创新发展筑就了广阔舞台。
作为教博会的永久举办地,珠海与这场教育盛会相互成就、共生共长。从“引进来”到“留下来”,珠海不仅见证了教博会的成长蜕变,更通过持续深化的校地协同,将展会效应转化为持久的发展动能,成功打造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范例。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红云 通讯员 北师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