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1月18日-19日,2025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金砖国家未来技能和技术挑战赛)无人机操作赛项华南区域选拔赛在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下称“广州南洋理工”)举行,来自广东、江西、福建、海南四个省32所职业院校的50支参赛队伍参与角逐,在“无人机系统组装”、“无人机智能开发”等模块进行比拼。据悉,华南区域选拔赛为本届大赛最后一场选拔赛,此次比赛共有10支队伍成功晋级,晋级选手将参加11月27日-29日在山东举行的国际总决赛。
此次竞赛内容设置紧密对接行业应用与前沿技术,分无人机系统组装、无人机低空物资运输、无人机智能开发三大模块。该赛项是“双人赛”,“无人机系统组装”要求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无人机机械结构组装、飞控系统配置,并完成负载设备的安装与飞行验证;“无人机智能开发”则设置“AI模型训练”与“室内仿真AI识别”两项任务,聚焦人工智能与无人机技术的融合应用,考验选手在智能感知、模型构建与仿真测试等方面的综合创新能力。
比赛现场,参赛选手两人一组,分工协作。无人机组装环节,选手多数配合默契、有条不紊;飞行测试环节则颇为紧张,有选手操控无人机试飞时连连遭遇“状况”,难度较大的抛投环节亦仅少数选手能顺利完成。来自广东的一名选手坦言“比较紧张”,“比赛中规则性的细节比较多,我们可能没有把握好,前边会被扣一点分。”
“从组装模块来看,选手层次差别较大。”2025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无人机操作赛项首席专家、裁判长高月辉在采访中点评说,此次比赛选手对无人机技术基本掌握,但部分选手在装调上存在欠缺,有的选手仅完成40%~50%的装调任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介绍说,相比于往年,今年赛项在装调和智能开发上都增加了相应的技能点,“飞行任务难度有所增加,去年仅有悬停和自旋,今年增加了一个物体抛投环节。智能开发训练,也要比去年增加20%左右。比赛有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动作,对选手来说,有一定的挑战。”他建议,各院校针对大赛要准备充足的训练设备,让参赛选手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训练,选手要提升装调速度,加强对调试软件的熟悉程度和调试准确度,保证所调试的无人机能够达到起飞的条件。
此次华南区域选拔赛由广州南洋理工执行承办,该校智能工程学院院长刘越在采访中表示,此次有来自四个省份的30多所院校参与,有利于职业院校在专业的内涵提升、课程的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无人机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这样的国际性比赛平台,我们也希望能参与到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教学标准的制定中,为中国职业教育向世界输出做出贡献。”
广州南洋理工执行校长姚侃指出,金砖国家技能大赛无人机操作赛项,是顺应国际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趋势,推动各高校低空经济相关专业建设与改革,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国际化、高层次、技能型交流展示平台。此次承办赛项,是主办方对学校办学实力和专业能力的信任与肯定。他介绍说,学校近年来重点布局无人机应用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专业领域,系统构建了9个省校两级高水平专业群,其中“智能控制技术”“大数据技术应用”和“电子商务”三大专业群已深度融入低空经济产业链,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与社会应用方面形成明显优势。未来,学校将依托3个高水平专业群资源,系统打造服务于低空经济的示范性服务平台。
据悉,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始办于2022年,是由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牵头主办的一项大型国际赛事。大赛中方竞赛办公室主任崔雪艳表示,搭建这个国际化赛事平台,希望能给各领域各行业的青年技能人才提供技能比拼、思想交流及实践经验分享的机会,切实发挥“以赛促培、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改”的作用,实现相关国际竞赛成果的转化。
采写: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通讯员 罗雨婷
图片:学校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