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实验室里,广州市道路事务中心工程师翟民泽正在用显微镜检测海印桥涂装的质量。这是从桥上提取的环氧封闭漆标本,厚度要求达到50微米。翟民泽说:“涂层厚度少一微米,桥梁的抗腐蚀能力就少一分保障。”这位年轻人今年不过30岁,却早已闯出了名气——全运会筹备期间,他牵头完成海印桥、内环路高架桥等多座桥梁的涂装防腐,还攻克了道路刨铺的“快好省”难题。
海印桥桥塔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锈蚀、剥落问题严重,且结构复杂,高空作业面多、死角多。传统的涂装工艺不仅效率低下,更难以保证涂层均匀度和附着力。翟民泽深入研究涂料特性,查阅大量资料,与专家反复探讨,牵头制定了“分阶段、分区域、分工艺”的施工方案。
一次验收时,他发现局部涂装有轻微的“橘皮”,坚持要求返工。施工人员起初不理解,翟民泽地耐心解释:“桥梁涂装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延长其使用寿命,保障市民的出行安全,不能有一点马虎。”最终,海印桥桥塔重现亮泽,成为珠江上的一道风景线。
道路刨铺则是另一场硬仗。为了不影响市民白天出行,工程全在夜间进行。翟民泽创造出“精准化流水作业”模式,将刨铣、清扫、洒布粘层油、摊铺、碾压等工序像钟表一样精确对接,确保各班组、各设备无缝衔接。一次巡查中,他发现内环路某路段刚铺好的路面有微小起伏,立刻叫停施工:“小起伏可能藏大隐患!”项目竣工检测证实,他向市民交出了一条远超设计标准的平整道路。
截至目前,翟民泽所负责项目仍保持着“零事故”的纪录。“让大家走在平坦的路上看十五运会就是我的目标。”翟民泽说。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 通讯员 交通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