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制度满三年了
2025年11月,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迈入第四年。在这个关键节点,有投资者问道:我的养老金账户,真的赚钱了吗?
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关键第三极”,这项制度在过去三年间,完成了从36城试点到全国普惠的跨越式发展:开户人数突破1.5亿大关,可投资产品扩容至1255款,基金类产品平均收益率达15.9%,理财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超3.4%,保险类产品则以稳健属性筑牢保障底线。
不过,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开户热、缴存冷”的现实痛点仍未破解,制度从“广覆盖”向“高参与”的转型仍需跨越多重障碍。
三年布局
从试点破冰到全国普惠
“从开户不用跑柜台,到能选的产品越来越多,这三年的变化真是看得见摸得着。”家住广州越秀区的张女士,是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早在2022年试点启动之初,她就在某国有银行网点开通了账户,如今账户里配置了两只指数基金和一款三年期养老理财产品。
张女士的体验,正是个人养老金制度三年发展的生动缩影。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公布首批产品与销售机构名录,36个城市和地区率先启动试点;2024年12月,试点限制全面取消,制度推广至全国,开户门槛进一步降低,实现“全民可参与”;2025年7月,新增三种领取条件,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完成从顶层设计到全面落地的跨越。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推动参与规模快速攀升。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末,36个试点城市已有7279万人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自2024年12月15日全国推广以来,仅半年时间,截至2025年6月15日,全国开户人数已突破1.5亿人,实现翻倍增长。
产品供给的持续扩容为制度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记者登录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查询发现,截至2025年11月,共发行1255只个人养老金产品,涵盖47只理财类产品、466只储蓄类产品、437只保险类产品和305只基金类产品。更令人关注的是,11月21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文,明确自2026年6月起,个人养老金投资者可购买储蓄国债(电子式),这一举措将进一步丰富稳健型产品供给。
地方创新
打通养老金融“最后一公里”
在国家层面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今年以来,多地出台专项政策,明确金融工具在养老金融领域的赋能作用,以打通社会资本与养老产业的对接通道,推动养老金融加速向市场驱动转型。
以广东为例,11月17日,多部门联合发布《广东省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这是广东出台专门针对养老金融的专项政策。实施方案明确了两阶段发展目标:到2028年基本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养老金融体系,到“十五五”规划末实现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精准高效,基本形成养老金融与养老事业、银发经济良性互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广东将 “跨境养老金融合作” 列为战略重点,支持广州建设全省养老金融示范城市,推动深圳、佛山等分批纳入全国特定养老储蓄试点。
类似政策创新并非孤例,深圳6月、重庆8月也发布相关实施意见,支持金融机构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供给、投资长期优质资产。政策护航下,各地形成 “政策引导—资本赋能—产业升级” 的良性循环。专家表示,未来5年至10年,养老金融产品将多元创新且全链条协同发展,多个创新方向值得关注,将搭建起覆盖项目孵化、资产运营、风险分散的全链条资本解决方案,打破养老产业投资重、回报慢、风险高的传统困境。
困局犹存
“开户热、缴存冷”依然突出
尽管个人养老金制度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开户热、缴存冷” 的现象依然突出,成为制约制度发展的核心痛点。
兴业银行和兴业研究联合撰写的《养老金融白皮书(2025年》(下称《白皮书》)指出,根据测算,个人养老金税优政策全国推广后,个人养老金开户潜力客群数量或将较试点期间增加2-3倍。根据不同假设条件,个人养老金所积累的养老财富规模或将在 2035年达到5000亿元-2万亿元。《白皮书》的调研同时显示,养老金第二、第三支柱的“宣传度”已相对较高,但“转化率”仍待进一步提升,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开户热、缴存冷”现象依然存在。“很多客户是因为银行工作人员推荐或者有小礼品才开户,但开户后就没再管过,账户里一直是零余额。”某国有银行的理财经理向记者表示。
有研究指出,截至2025年5月31日,佛山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规模达3.67亿元,占佛山寿险保费总规模比仅为1.16%。这一极低的占比,折射出个人养老金缴存率不足的普遍问题。业内分析认为,这一现象的成因是多层面的:在政策层面,现行税优政策无法覆盖大量私企从业人员,还对中高收入群体存在激励天花板效应。在销售层面,保险产品设计同质化严重,销售高度依赖银行网点与保险代理人等线下场景。
不过,也有部分投资者已经尝到了缴存的“甜头”。小齐(化名)在2022年个人养老金刚试点时,就在某国有行开立了账户,去年她终于下定决心购买了该行的一款一年期养老理财产品。“今年到期后算了一下,收益超过了5%,比普通存款划算多了。”小齐告诉记者,“这款理财产品到期后,我已经重新选择了一款三年期的,还准备再搭配两只指数基金,希望能多赚一点。”
此外,年轻群体的养老意识不足,也是导致缴存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中信银行等机构组织的最新调查显示,2025年,18岁—34岁的受访者中,认为自己“还年轻,不着急”的比例高达47%,2025年我国居民平均养老规划启动年龄为37岁。整体来看,居民的养老意识正在不断提升,但从养老规划的认知到养老资金的实际储备,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产品收益
基金领跑 理财稳健 保险托底
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多元供给,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从三年来的表现看,基金类产品以高收益吸引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用户,理财类产品以稳健收益成为 “压舱石”,保险类产品则凭借保障功能获得特定群体青睐。
养老基金
从“震荡筑底”到“收益爆发”
四类产品中,基金收益波动最大但长期表现最亮眼,三年间产品数量从129只增至305只,品类从单一养老目标基金拓展为指数基金、目标日期、目标风险产品并行,Y份额总规模从2022年底的20.05亿元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124.09亿元,逐渐被普通投资者接受认可。
“之前持有的个人养老金基金最大亏损超15%,没想到今年收益率强势反弹,现在反而赚了不少!”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位投资者分享了自己的持仓经历,引发众多网友共鸣。
2022年试点初期,首批个人养老金基金均为养老目标基金,以“长期稳健”为定位,但受A股震荡影响,2023年132只可统计的个人养老金基金平均收益率为-4.1%,仅17只产品实现正收益,9只产品亏损超10%。2024年,A股市场回暖,174只可统计产品平均收益率达4.45%,164只实现正收益。2025年,随着指数基金纳入以及A股市场迎来结构性行情,基金类产品收益大幅增长。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20日,305只个人养老金基金年内平均收益率达15.9%,其中4只产品累计收益率超50%,66只产品近一年收益率超20%。
从产品类型看,ETF联接基金成为2025年的 “收益黑马”,业绩前20的产品中绝大多数为此类,其中,易方达中证科创创业50ETF联接Y、华夏中证科创创业50ETF联接Y等四只产品,年内收益率均超50%。这类产品普遍跟踪宽基指数,集中于科创板、创业板方向,受益于市场反弹与创新成长板块回升。部分目标日期型FOF产品也表现不俗,国泰民安养老2040三年Y、工银养老2050五年持有Y等今年以来收益率超30%,这类产品通过多资产配置策略实现风险分散,在权益市场回暖的环境下获得了可观回报。
尽管业绩向好,个人养老金基金仍面临 “成长烦恼”。单只产品规模偏小,2025年已有4只Y份额产品因成立满三年规模低于2亿元清盘;同时存在产品同质化明显、资产配置待丰富、税收优惠力度待提升等问题。
养老理财
稳健扩容,服务模式创新升级
“2023年入手的一款工银的养老理财,今年算下来收益率有5.7%,比我自己选的普通理财收益高出不少!”广州白领刘女士(化姓)累计缴存3.6万元,初期偏向保守,除少量配置个人养老基金外,其余资金均投入理财产品。2025年9月理财到期后,她部分转投指数基金,目前账户赚了3000多元。
像刘女士这样偏好稳健的投资者不在少数。在个人养老金可投资的四类产品中,理财类产品数量虽然最少,但凭借稳健的收益表现、较低的风险等级,成为众多风险偏好较低投资者的“心头好”。记者了解到,个人养老金理财的发展始于试点探索,经过多年的逐步扩容,如今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2021年9月,“四地四家机构”启动试点,单家募资上限100亿元;2022年3月扩至“十地十家机构”,4家老机构上限提至500亿元;2025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促进养老理财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将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国,试点期限三年,标志着个人养老金理财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新规明确同时参与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和个人养老金理财业务的机构,新发行产品可自动纳入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名单。同时鼓励发行10年期以上或最短持有期5年以上的长期限产品,支持在购买、赎回、分红等方面灵活设计,更好匹配个性化养老需求。规模与收益的稳步增长彰显市场认可度。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产品个人养老金份额余额超151.6亿元,较年初增长64.7%,开立账户投资者超143.9万人,较年初增长46.2%。截至2025年11月20日,存续养老理财产品共51款,其中49只为3年以上封闭期产品,投资类型均为固定收益类。从发行机构看,工银理财、建信理财、光大理财发行数量均超10只;规模方面,招银理财表现突出,5只产品总规模超277亿元,建信理财、工银理财、光大理财、农银理财的产品规模也均突破100亿元。
收益表现同样“稳中有升”。Wind数据显示,51只养老理财产品近一年的收益回报均在3%至8%之间,整体表现稳健,无破净情况,收益水平远超普通理财产品。其中,贝莱德建信理财“贝安心2032养老理财产品1期(封闭式)”和工银理财“颐享安泰固定收益类封闭净值型养老理财产品”表现尤为优异,近一年年化收益率分别达到8.44%、7.12%。
养老保险
弹性收益产品占主流,资金流动性稍逊
“2025年倒计时,现在‘上车’明年就能省税”“收益下有保底,上有浮动”……临近年末,保险公司宣传个人养老金的力度明显加大。与养老理财、基金相比,养老保险能兼顾保障和收益,其中弹性收益的产品成为供给主流。业内人士认为,这反映出保险公司为应对利率环境及满足差异化养老需求而进行的策略布局。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显示,个人养老金保险共有118款在售产品,其中分红型和万能型分别有50款和7款,主要为年金险和两全险。
分红险的收益包括保证和分红两部分,前者写入保险合同,后者可能为0。以30岁女性为自己投保分红险年金险为例,每年缴纳保费1.2万元,缴纳保费时间为10年。据测算,保单的保证收益高于所交保费的时间一般在第10年-第14年。80岁时,保单保证收益约为21万元-22.6万元,包含分红部分的总收益约为31.9万元-34.6万元,对应的内部收益率(irr)为2.36%-2.49%。
同样属于收益浮动型产品的还有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目前共有12款在售。此类产品采用稳健型和进取型两种投资组合选择,同时投保门槛低,百元起投。该类产品2024年的表现亮眼,人保寿险、中信保诚人寿等公司的产品稳健型结算利率高于3%,国民养老、新华养老则在进取型占优势,结算利率高于4%。但就首批入围个人养老金的7款产品而言,过去三年整体结算利率呈走低态势。其中,2021年-2024年降低幅度最大的是泰康人寿的“泰康臻享百岁”,稳健型账户从2021年的6%降至2024年的2.85%,触及保险合同约定的收益底线。
当然,个人养老金保险也有收益写入合同的“固收型”产品,例如普通的年金险、两全险。有业内人士测算,35岁男性投保个人养老金保险中的普通年金险,80岁时保单irr为1.69%。
需要注意的是,个人养老金保险的投资流动性稍逊。“买(个人养老金保险)之前没注意每年都要投入1.2万元,现在想转投基金、理财产品都不行,提前退保会有亏损。”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他的投资经历。
有保险代理人向记者表示,个人养老金保险种类多样,收益不俗,不过其投资周期往往较长,投保前需预估好投入资金的规模和时间。与其他类别产品不同的是,保险产品还带有多种增值服务,例如就医绿通、体检套餐等。
破局之路
从“税优驱动”到“产品驱动”的转型
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2025年7月召开的会议上,人社部相关人士指出,个人养老金当前缴存率不足的核心在于产品吸引力不够,未来需从“税优驱动”转向“产品驱动”;目前,人社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探索 “默认投资” 机制,以降低投资者决策门槛。
《白皮书》显示,31.4%的受访者认为金融机构长期规划服务薄弱是重点问题。当下养老服务金融采用自主决策的 “散户” 模式,急需买方投顾、智能投顾等专业支持。银行应依据不同人群风险偏好、财富积累、收入现金流等特征,丰富资产组合配置,提升投资顾问服务能力。形成适合不同年龄客群的差异化、系统化产品组合,并根据家庭生命周期和市场环境变化动态调整,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全程跟踪陪伴服务。
中国社科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房连泉等撰文指出,产品数量多、同质性高、收益波动大,让投资者面临 “选择困难”。金融机构需开发默认投资选项,将各类金融产品纳入资产组合并做好风险提示,降低投资者决策成本。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发展个人养老金角度而言,要增加个人养老金规模,要么扩大潜在参与者范围,要么激励现有开户人员更多缴费。允许当年未用完的缴存额度递延至未来年份使用,提高缴存灵活性。此外,可以适当增加提前领取个人养老金的情形,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考虑增加遭遇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及首次购房等情形。
杨泽云还建议,可考虑增加个人养老金各类产品的资金运用范围,提升产品的投资收益率。“例如,将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养老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期限较长、收益稳健的资产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的投资范围。”
采写:新快报记者 范昊怡 林广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