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当一位老人因持续骨痛、肾功能异常辗转于骨科、肾内科,最终在血液科确诊时,或许从未料到,自己罹患的竟是被称为“隐形杀手”的多发性骨髓瘤。作为血液系统发病率第二高的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正悄然侵袭更多人的健康。
近日,2025“相约十年・共赴新生”血液肿瘤功能性治愈主题八段锦大赛已在广州落地开展。这场由强生公司发起、人民好医生支持的以传统养生功法为载体的赛事,不仅为血液肿瘤患者搭建了康复交流的平台,更让被称为血液系统“隐形杀手”的多发性骨髓瘤疾病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主任李玉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目前我国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已攀升至每10万人中4至6例,患者数量呈逐年累积态势。“尽管这种疾病目前仍‘不可根治’,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已能够实现高质量生存,朝着‘功能性治愈’的目标稳步迈进。”
识破“伪装”:早期诊断与分层治疗是关键
多发性骨髓瘤的“狡猾”之处,在于其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患者常因骨痛前往骨科、因肾功能异常就诊肾内科,却忽略了血液科这一关键环节,导致确诊之路曲折漫长。
“球蛋白异常升高是本病一个明确的警示信号,却常常被轻易忽视。”李玉华教授提醒,体检中发现生化指标中球蛋白升高或尿蛋白异常,应高度警惕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此时,应及时进行血清蛋白电泳、尿蛋白电泳等检查,必要时辅以影像学检查排查骨质破坏情况,做到尽早确诊。
早期诊断不仅关乎治疗的起点,更直接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李玉华教授表示,尤其对于高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面临快速复发、预后不佳的严峻挑战。“这类患者的复发率显著更高,且一旦复发,治疗难度将呈指数级上升。”因此,在确诊初期就对患者进行精准的危险分层,并据此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高危患者的识别主要依据特定的生物学标志,如特定的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等。大型医疗中心会通过流式细胞术、染色体核型分析、二代测序等先进检测技术,精准识别高危患者,为后续的分层治疗奠定科学基础。这套从早期识别到分层诊疗的完整体系,正成为攻克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突破口。
医疗创新:精准武器助力深度缓解
当前,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理念已发生深刻转变,从过往单纯延长生存期,转向以“功能性治愈”为最终目标。这种“治愈”并非指彻底清除体内所有肿瘤细胞,而是通过规范治疗,使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同时患者能够回归正常生活,让疾病不再成为日常生活的障碍,实现与瘤共存的优质生存。李玉华教授表示:“我们追求的从来不是让患者勉强维持生存,而是帮助他们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
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得益于医疗创新手段的不断突破。从早期的CD38单抗,到近年来陆续应用于临床的双特异性抗体、CAR-T细胞治疗等新型疗法,治疗体系日益完善,疗效持续提升。李玉华教授特别指出,若能在疾病早期就启用这些“精准武器”,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实现更深度缓解,进而迈向“功能性治愈”。“初诊患者身体状态良好、肿瘤负荷较低,此时使用双特异性抗体诱导缓解,再以抗体药物维持治疗,效果远胜于等到复发后再‘亡羊补牢’。”
在有效治疗下,患者能够实现带瘤高质量生存,缓解后可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我们有70多岁的患者已带瘤生存10年,康复后不仅恢复日常生活,还实现了环游世界的梦想。这样的真实案例在我们珠江医院血液科并不少见。”李玉华教授表示。
作为实现这些疗效的重要保障,珠江医院血液科在技术创新领域始终跻身行业前沿。科室设立的免疫细胞治疗中心,专注于双特异性抗体、CAR-T细胞治疗等前沿药物及技术的应用,为患者迈向“功能性治愈”提供坚实的支撑。
康复管理:适度运动与中医养生并重
“三分治,七分养”,这句古训同样适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在规范诊疗的同时,适度的康复锻炼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长期卧床静养反而会导致肌肉萎缩,适度运动才是康复的‘加速器’。”李玉华教授指出。不过,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转而选择八段锦这类舒缓的养生功法。
八段锦作为中国传统运动,强度适中、动作柔和,特别适合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康复期练习。它既能调节情绪、促进身心平衡,又不会加重骨骼负担,对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免疫力具有积极意义。此次落地广州的血液肿瘤主题八段锦大赛,正希望通过以赛促练的方式,吸引更多医护人员与患者参与其中,借助这项传统运动帮助患者加速康复进程,重获健康活力。
此外,李玉华还提醒患者注意预防秋冬季流感、定期复查,这些细节都是维持长期缓解的关键。她鼓励患者要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前景保持信心,与医生密切配合,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与康复方案。这场“战役”需要医患同心、多方协作,才能真正有效控制疾病,帮助更多患者回归高质量的生活。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