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1月21-23日,由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第七届岭南中西医结合大会”在广州举办。大会以“中西交融 数智赋能 创新发展”为主题,聚焦中西医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邀请全国中西医结合领域院士、国医大师及知名专家学者汇智岭南,探讨行业最新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共绘中西医结合发展新蓝图。大会名誉主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杨宝峰,国医大师廖品正、王晞星担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郭姣任大会主席,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等单位协办。
本次大会规模空前,吸引全国130余所高校、医院及科研院所参与,300余位院士、校长、院长及学科带头人担任报告专家,30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覆盖北京、上海、香港等十余个省市,成为中西医结合领域跨地域、跨学科的学术盛宴。
开幕式上,钟南山院士通过贺信致开幕辞,院士杨宝峰、国医大师廖品正、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邱亚洪、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吕文良等嘉宾出席。广东药科大学二级教授、首届岐黄学者郭姣在致辞中强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促进中西医结合”纳入“十五五”规划建议,标志着中西医结合事业从临床实践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部署,大会的召开正是对这一战略的积极响应,旨在推动中西医结合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激发行业创新动能。
开幕式同期举行了学会2024年度表彰活动,颁发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组织管理及综合能力四大类TOP10榜单,表彰在各领域表现突出的专委会,旨在树立行业标杆,激发创新活力,凝聚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的合力。
随后的高峰对话以“数智驱动下的中西医融合:新范式、新诊疗、新技术和新生态”为主题,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子峰教授主持,史载祥、方邦江等多位权威专家围绕数智时代中西医融合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专家们提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浪潮下,中西医关系正从简单的“结合”迈向更深层次的“融合”。这是一种思维范式的革命,数智技术为解读中医整体观提供了科学语言和工具。AI赋能可实现“治未病”与精准防控的闭环管理;数据驱动能推动中医设备与中药研发创新。毕宏生教授以其深耕的儿童近视防控领域为例,展示了数智化的成功实践。他介绍,其团队通过建立长达11年、覆盖3.6万人次的大数据库,研发了全球首个儿童近视人工智能诊断平台,准确率达93%,并构建了三级预警系统,实现对高危人群的精准干预,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公共卫生防控完美结合,形成了筛查、预警、诊断、干预的全周期闭环管理。针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李爱民教授提出,技术条件已成熟,未来集成舌诊、面诊、脉诊等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将使中医辨证走向客观化、数字化。在中药领域,他展望利用计算化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经典方剂进行数字化解析和优化,实现中药的“高效低毒”再创新。魏成功教授则补充指出,现有技术如AI脉诊仪已能识别29种脉象,数字化正助力中医从经验层面上升到标准化层面。肖炜教授从“道、法、术”三层阐述了发展路径:“道”即中西医融合是未来新医学的必然趋势;“法”即经历数字化、智能化到数智化的生态级提升;“术”即以如“糖脂代谢病”数字化诊疗方案为例,实现从健康画像到全程管理的应用。
大会还设立15个专题会场,覆盖重症医学、眼科、血液病、乳腺癌等领域,通过主题发言、病例讨论等形式,探讨数智技术在各专科中西医结合中的应用进展。同期召开的学会常务理事会及理事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审议年度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及表彰名单,部分专委会主任委员分享工作经验,促进专委会间的互学互鉴。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