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随着秋冬季来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进入高发期。除了流感、肺炎支原体等常见病原体外,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已成为威胁婴幼儿健康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尤其对1岁以内婴儿构成严重威胁。专家建议,家长应采取“双管齐下”的防护策略,做好日常防护,以及在医生指导下积极考虑免疫预防,尤其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及小月龄婴儿。
RSV易被忽视但危害不小,健康足月婴儿同样面临风险
“婴幼儿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喉炎、急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儿科主任柳国胜教授指出,这些常见病既有病毒性的,也有细菌性的。其中,RSV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病毒,是导致婴幼儿因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病原体。
“有报道显示,1岁以内宝宝呼吸道感染的病毒里,RSV占了1/4。在婴幼儿中,RSV感染的占比可能比流感还高。”他告诉记者,1岁以内婴儿之所以是RSV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因其肺部尚未发育成熟,感染后更易出现喘息、呼吸窘迫等症状。虽然早产儿是RSV感染的高危人群,但不可忽视的是,高达85%的RSV相关住院婴儿是健康足月儿,且无基础疾病,因此,一定要重视RSV对婴幼儿健康的影响。
RSV感染初期症状类似普通感冒,如鼻塞、流涕、低热等,容易被家长忽视。柳国胜表示,婴幼儿感染后,往往很快会出现哮喘,意味着病原体引发间质性炎症,导致气道变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这是RSV感染的特征之一。婴儿时期若发生严重RSV感染,还可能带来长期健康影响,未来哮喘风险增加约三倍。因此,一旦宝宝喘,既往又没有喘的病史,就要高度怀疑是否RSV感染。通过咽拭子病原学检测,很容易确诊。
RSV的流行具有地域特点。柳国胜告诉记者,北方地区RSV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一般为10月至次年4月;但在广东等热带、亚热带地区,RSV季节性不明显,全年均有感染风险,今年八九月份就曾出现过就诊小高峰。
双管齐下科学防护,预防单抗成预防重要“武器”
面对来势汹汹的RSV感染,专家强调预防重于治疗。“家长应采取‘双管齐下’的防护策略。”柳国胜指出,一是做好日常防护,避免带婴幼儿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注意手卫生与用品清洁;二是在医生指导下积极考虑免疫预防,尤其早产儿、低体重儿及小月龄婴儿,应作为重点保护对象。“日常防护是根本,能减少感染机会;有条件、有预防意识的,打预防单抗能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尤其是早产儿、小月龄宝宝。”
2024年,我国已批准上市呼吸道合胞病毒预防单抗,适用于0-12个月婴儿。柳国胜介绍:“该单抗通过被动免疫方式,单次注射即可在宝宝体内形成持续保护。临床研究显示,它可显著降低76%的RSV相关下呼吸道感染就诊风险,以及83%的住院风险。”《我国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被动免疫预防专家共识》中明确,RSV长效单抗可在生命早期为婴幼儿提供较为及时、安全的被动免疫保护,预防RSV相关的下呼吸道感染。
关于注射时机,《中国婴儿尼塞维单抗应用专家建议》推荐,婴儿出生后应尽早接种一剂尼塞韦单抗,以建立即时免疫屏障。“我们会建议家长优先考虑给早产儿打,出生后尽早打;1岁以内的宝宝如果想预防RSV感染,也建议打。” 柳国胜还指出,目前单抗已根据不同体重设计两种规格,因此从经济角度看,宝宝越小打越划算,但不管体重多少,都只需要打一次,安全性良好。
此外,由于宝宝出生会立即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可稍微与单抗注射时间隔开,新生儿早期少去公共场所,做好防护,避免接触感染源,1岁内尽早注射即可,不影响保护效果。
Tips:
专家提醒:宝宝以下五种情况要及时就医
对婴幼儿来说,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后果可大可小,需要家长关注。柳国胜提示,宝宝出现这五种情况就要及时就医:一是宝宝呼吸费力,比平时快很多;二是出现“三凹征”(吸气时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三个部位的明显凹陷);三是脸色不好,发青甚至发紫;四是精神状态差;五是呼吸过快且不愿意喝水,有脱水危险。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