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1月22日,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在广东省社科联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学术研讨会的分论坛上,发布了《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5)》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5)》在内容结构上分为总报告、体制融合篇、区域发展篇、产业协同篇、科技创新篇、文旅融合篇、绿色金融篇七个部分。汇集了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领域高端专家研创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和相关专题分析与预期的重要参考资料。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以占全国不到0.6%的陆地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蓝皮书总报告分析总结了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经济形势,认为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展现了强大的经济韧性和活力,整体经济同比增长3.6%。
打造多极联动、跨境融合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近年来,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一批处于新技术领域前沿的企业快速崛起,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杭州正是在充分利用本地文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顶级学府助力产研融合、建设互联网生态圈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才能在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脱颖而出。2025大湾区蓝皮书总报告提出,虽然杭州和粤港澳主要城市的定位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但杭州的成功也可以为粤港澳科创转型提供重要借鉴。
大湾区蓝皮书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抓住人工智能大发展的机遇,首先要利用本地城市文化基础。杭州长久以来的商业文化传统使商业合作、资源整合更加顺畅。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既延续了千年商都的商贸基因,又融合了国际化与多元文化的独特优势。未来,可进一步通过深化政策衔接、共建跨境产学研平台、设立湾区联合创新基金等方式,系统性培育敢为人先的探索文化。
打造低空经济高地大有可为
低空经济作为融合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经济第一大省,在发展低空经济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坚实的基础。
广州市委党校林柳琳副教授撰写的《推动广深珠联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高地的对策建议》研究报告认为,着力推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联动,共同打造低空经济区域合作示范区,是发挥大湾区协同优势、探索低空经济发展新模式、新路径的必然选择。
有必要建设统一的碳普惠平台
经过近10年的持续发展,碳普惠制度已经成为广东促进“双碳”目标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特色制度设计。香港和澳门也有类似的碳普惠制度设计,其独特的公众参与节能减碳制度设计在港澳应对气候变化机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谢伟教授撰写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碳普惠制度的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报告建议参考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的模式,加快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统一的碳普惠平台。
打造“香之源”文化高地
中山古称香山,是历史上中国沉香的发源地。中山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撰写的《建设“湾区香谷、世界香山”打造“百千万工程”示范城市》研究报告认为,“香文化”在中山源远流长,在“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背景下,“香文化”与香(沉香、香草)产业引申出的“香”文章大有书写空间。
报告建议中山市深入挖掘中山“香文化”资源,推动沉香、香草融合创新,打造“香之源”文化高地。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强化香草的选种育苗和示范种植基地建设,培育香产业新质生产力,开发具有中山特色的香草产品,并打造中山“香文化”品牌。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视频: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