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1月24日,2025年大湾区“好房子”暨宜居中山推介新闻发布会在中山举行。发布会对宜居中山城市形象及中山今年以来的楼市情况作了介绍,详细解读《中山市好小区好房子建设指引(试行)》(下称指引),并宣布2025年大湾区“好房子”交流会将于11月28日在中山举办,交流会将发布“大湾区‘好房子’线上地图”、《粤港澳大湾区“好房子”发展报告》、2025年大湾区“好房子”标杆案例等重磅内容。
1-10月,中山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排名珠三角前列
发布会上,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彭荣辉以“联通、激活、回暖、提质”四个关键词介绍中山区位品牌和楼市情况。
在“联通”方面,彭荣辉介绍,当前,中山30分钟车程可抵深圳,到香港澳门航线缩短至50分钟;环中山半小时到1小时车程范围内,坐拥5大国际港口及五大国际机场,中山成为大湾区名副其实的几何中心。
在“激活”方面,彭荣辉介绍,今年以来中山相继推出多项奖补政策。包括“以旧换新”“新中山人安家中山”“港澳市场全民营销”“购房送名优产品消费券”等活动。其中,已于10月31日结束的“新中山人安家中山”政策,活动期间约3000购房人受惠。“以旧换新”和“购房送名优产品消费券”叠加优惠持续进行中:今年12月31日前,居民出售自有住房后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每套可获2000元消费券;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购房人,在缴纳契税后,可享受房款5‰的名优产品消费券补贴。
在“回暖”方面,彭荣辉介绍,今年1-10月,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幅排名珠三角前列;深中通道通车带动湾区跨城置业需求显著提升,来自港澳居民的购房占比超20%;几个改善型代表住宅项目进入销售阶段,获得市场青睐。
在“提质”方面,彭荣辉介绍,今年中山编制印发了《中山市好小区好房子建设指引(试行)》,引导市场为老百姓建造更安全、更舒适、更绿色、更智慧的住房。该《指引》在国家标准基础之上,结合中山本土气候特点和市民关心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化拓展,补充28项本地化技术要求,形成“国家标准+地方特色”的双重保障。
中山《指引》18项核心指标超越国家标准
发布会上,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办公室主任吴少坤解读了《中山市好小区好房子建设指引(试行)》的三大核心亮点。
首先是标准更贴合本土实际。吴少坤表示,该《指引》是立足中山实际,对《国家标准》的“深化与拓展”,既全面覆盖国家“好房子”要求“6633”的“六不、六防、三省、三要”四大维度,又针对中山居民“怕台风漏水、怕雨季发霉、怕小区拥挤、盼适老适幼服务”等核心诉求,补充28项本地化技术要求,形成“国家标准+地方特色”的双重保障。
“我们针对中山家庭重视‘储物’与‘互动’的需求,在《指引》中要求‘套内收纳空间需不小于室内容积的 1/20’(140 ㎡以上设可变储藏间),厨房‘使用面积不小于5.5 ㎡、台面总长不小于2.7m’,这就充分考虑到了广东粤菜烹饪多厨具的实际诉求。”吴少坤举例。
其次是指标高于国家基础规范。吴少坤介绍,该《指引》针对住房痛点部位主动“加码”,18项核心指标超越了国家标准要求。例如,楼板厚度的国家规范是不小于100毫米,该《指引》提升到不小于120毫米,这样就有效避免楼板开裂、墙体脱皮、隔音差等问题,确保房屋“十年无裂、二十年不漏”。整体来看,中山《指引》是从“合格线”向“优质线”提升。
另外是23项细节补全“国家标准空白”。吴少坤举例,《指引》要求“外墙需完成两阶段淋水试验”,强化防水检测流程,是为了模拟台风降雨情形,适配中山多雨气候,确保房屋台风天不漏水;针对日常出行,打造“无雨归家动线”,也就是从小区门口到入户大堂有骑楼连廊连接,居民雨天出行可以做到“不用撑伞、不湿鞋”等。
《粤港澳大湾区“好房子”发展报告》将在中山发布
发布会还对2025年大湾区“好房子”交流会相关情况作了介绍。
据介绍,2025年大湾区“好房子”交流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九个城市,并邀请资深专家学者、政策研究人士及行业协会、企业代表,从政策理论到实践案例,多层次剖析行业发展趋势,为湾区“好房子”建设提供前沿思路与专业指引。
2025年大湾区“好房子”交流会现场将发布“大湾区‘好房子’线上地图”,旨在打造湾区居民选购优质住宅的权威指南与便捷工具;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好房子”发展报告》,该《报告》系统总结大湾区“好房子”的历史态势、最新探索与未来方向,为政府决策、行业发展和消费置业提供重要参考;发布2025年大湾区“好房子”标杆案例,通过展示在绿色低碳、智慧科技、舒适居住、城市更新等细分领域表现卓越的代表性项目,为行业树立品质典范,激励全行业对标提升。
据悉,交流会还将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好房子”中山发展报告》,基于详实的数据和深入的调研,全面呈现中山在“好房子”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和显著成效。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红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