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025年11月的广州,一场关于生命本源的思想盛宴如期而至。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广东省中医药局、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东省健康中国研究会、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华医道”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学术会议于11月23日召开。本届会议以“藏象与中医智慧”为主题,汇聚了中医、天文、系统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围绕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藏象”学说,从文献、临床和实验等方面展开深度探源与跨界对话,旨在推动中医药理论的守正创新与现代化阐释。
据介绍,“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工程”以《中华医道》为学术品牌,自2019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六届会议,先后深入探讨了“阴阳”“五行”“气”“经络”“五运六气”及“象思维”等核心命题,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本届会议聚焦的“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与枢纽。“藏象”学说将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自然界有机结合,通过外部征象探索内部活动规律,研究脏腑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构建以五脏为中心、贯通天地四时的功能动态系统,集中体现中医学整体观与系统思维,对养生防病、疾病诊治与康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开幕式上,中华中医药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王国强指出,需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开展原创性研究与科技创新,用现代科学话语体系阐释中医药,为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吕玉波会长,广东省健康中国研究会张力军会长,大会组委会共同主席兼大会秘书长杨炳忻教授,战略合作支持单位、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张俊波总经理等嘉宾一致认为,推动中医核心理论现代阐释与跨学科融合是增强文化自信、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深化理论探源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学术研讨环节,三位跨领域专家从多元维度解读藏象理论。北京天文馆肖军教授将古天文仪器结构理念与中医三焦功能关联,提出三焦作为气机运转之枢,具有时空结构与动力模型双重属性,为理解“无形之腑”提供宇宙论依据;中国科学院韩靖副研究员运用复杂系统理论与动力学建模,揭示“心息相依”经典理论内涵,指出心-肺耦合系统是维系人体内在节律与自主神经平衡的关键,为藏象学说提供可量化的系统科学支撑;中国中医科学院马晓彤研究员借助现代信息科技研究脏腑与经络联系,推动藏象理论从哲学思辨向科学实证迈进。
此外,广州中医药大学刘小斌教授梳理国医大师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的临床传承与体系创新;原第二军医大学高也陶教授从声学物理与人体共振角度阐释“五音-五脏”生理基础,揭示中医作为“频率医学”“能量医学”的潜在科学内涵。
特邀报告中,中国中医科学院张维波研究员解析《黄帝内经》“脏腑”与“藏府”概念的空间差异,结合现代解剖学与发育生物学提出,中医脏腑概念历经发展,除实体脏器外还包含膜包裹的周围体液环境;广州医科大学祝维峰教授从术语演变与系统建构层面丰富藏象学说当代语境,强调其系统学思想在解决复杂生命现象中的独特优势。
基于本届大会的多学科深度研讨,与会专家就藏象理论的现代阐释达成以下核心共识:藏象理论研究范式正从传统哲学思辨转向系统科学导向的功能建模;藏象本质是以信息调控为核心的功能动态整合生命系统,虽与解剖结构相关,但更凸显整体性、关系性的信息网络特征;这一认知革新为诠释中医本质提供新理论工具,开辟跨学科协同创新路径;会议已形成多个研究方向的联盟,标志藏象理论研究步入系统化、实证化新阶段。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金世明教授表示,关于会议学术成果的系统性整理,将自本届大会后,正式启动《中华医道》丛书出版工作,并制作以历届参会专家珍贵采访素材为基础的《中华医道》微纪录片,为助力中医药理论探源与文脉传承的传播普及贡献应有的力量。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张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