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025年11月22日,第十二届中国脐带血大会在北京开幕。这场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主办、脐带血应用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年度盛会,以“协同创新,共启未来”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近千位血液肿瘤、干细胞治疗及再生医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医务工作者及行业代表。在“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启、生物制造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大会不仅是一次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中国脐带血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集体动员。
从“生命备份”到“精准医疗利器”:临床应用的跨越突破
在大会的主旨演讲和新闻发布会上,专家们分享了脐带血临床应用的最新突破,展现了这份“生命之初的馈赠”从被动储存到主动治疗的深刻转变。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孙自敏教授指出,脐带血治疗的疾病种类已从传统的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拓展至免疫缺陷病、遗传代谢病乃至部分神经系统疾病,覆盖病种近80种。“通过持续优化预处理方案与支持治疗,脐带血移植的稳定植入率已提升至97%以上。”孙自敏强调,“这意味着我们实现了从‘存起来’到‘用得好’的关键跨越,脐带血不再只是一份‘生命保险’,而是护航全民健康的战略性生物资源。”
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孙媛教授则聚焦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突破。她提到,脐带血在自闭症、脑瘫、缺氧缺血性脑病等疾病的辅助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其免疫调节、组织修复及抗炎机制为患儿带来了新希望。“自体脐带血移植无需配型、移植物抗宿主病风险更低,已成为儿童血液肿瘤及先天性疾病的安全选择。”孙媛表示。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陈佳教授的研究则将视角转向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这种超早产儿的高死亡率并发症,通过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的抗炎与组织修复作用,团队的前瞻性对照研究初步证实了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为高危早产儿的救治打开了新窗口。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翟晓文教授分享了脐带血移植治疗难治性炎症性肠病(IBD)的成果。她指出,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儿童IBD患者,脐带血移植显示出潜在的根治性效果。“脐带血来源的造血干细胞最易获得,配型流程便捷,长期并发症少,应重视这份‘生命种子’的保存。”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方建培教授也提到,脐带血移植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较强,复发风险较低,与其他移植方式的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已成为临床医生的有利选择。
专家共识:质量控制与科研转化是核心要务
面对脐带血应用的快速拓展,专家们一致认为,质量控制与科研转化是行业发展的核心挑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六教授强调,优化采集技术、提升冻存工艺、突破临床应用边界是当前的关键任务:“如何确保每一份脐带血的质量,最大限度保留干细胞活性,挖掘其在更多疾病中的价值,对医疗科研人员和脐带血库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会长杨青则从宏观层面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专家带领下完善储存与应用标准;二是加大科普力度,让更多人认识到脐带血是防范疾病风险的新选择;三是深入研究脐带血中的干细胞及其他细胞,争取临床突破。
北京市脐带血库技术中心主任魏晓飞补充道,中国七家脐带血库累计储存脐带血超过245万份,出库应用超过45000份,但仍需提升公众认知——“只有建立更庞大的高质量公共血库,才能为那些找不到合适配型的患者提供生命希望。”
协同创新:七家血库联合发布行动计划
大会期间,全国七家卫健委批准的脐带血库(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山东、四川、浙江)联合发布了《协同发展,加大脐带血采集存储,推进临床研究应用的联合行动计划》。该计划覆盖2026-2030年,明确了五大行动方向:扩大科普宣传提升公众认知、促进临床机构采集质量提升、确保脐带血制备与冻存质量、持续推动临床应用、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魏晓飞解释,这一协同行动的意义在于整合七家血库的优势资源:“我们可以针对性研发,形成优质方案,共同将科研成果推向临床。”例如,在老年恶性血液病治疗领域,孙自敏教授团队的研究证实,脐带血移植可成为老年患者的安全选择。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2024年末60岁以上人口达22%),这一突破将惠及更多高危人群。联合计划的推出,正是为了加速这类成果的落地,让脐带血更好地服务于人口老龄化等国家医疗挑战。
未来展望:脐带血应用前景广阔
展望未来,脐带血的应用前景广阔。孙自敏教授表示,未来脐带血移植将向恶性血液病的高危难治类型、大体重及老龄化患者拓展,同时覆盖儿科先天遗传代谢病乃至渐冻症等难治疾病。在再生医学领域,脐带血中的NK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研究也在深入,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提供新方向。
这场大会不仅为全球医学界提供了交流平台,更向公众传递了清晰信号:脐带血的应用边界正在不断拓展,其价值已超越“生命备份”,成为未来医学的重要支撑。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