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职场人,常被贴上“顶梁柱”的标签——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抚育子女,职场中还要应对工作压力与岗位竞争。在“不能倒”的自我要求下,“疲惫”成了常态,而隐藏在疲惫背后的抑郁情绪,却常被误解为暂时的“抗压能力差”一笔带过。当最初的情绪低落,逐渐发展为对一切爱好失去兴趣、工作效率断崖式下跌,甚至出现莫名的头痛、背痛等躯体症状时,小心可能迈入了“抑郁”阶段。
医学视角:抑郁是神经内分泌的“失衡信号”
从医学机制来看,中年抑郁是长期压力引发的神经内分泌紊乱。持续的职场高压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居高不下,抑制大脑中5-羟色胺、多巴胺等“快乐递质”的合成与分泌,进而引发情绪低落、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如何正确判定抑郁呢?一是持续时间,若情绪低落、睡眠紊乱等症状超过两周未缓解;二是影响程度,若这种状态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工作、社交交往或家庭生活,需高度警惕抑郁的发生。
科学干预:双管齐下稳心神
应对抑郁,需“心理疏导+专业调节”双管齐下。心理层面要打破“独自硬扛”的误区,与家人坦诚沟通压力,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及时释放情绪负荷。认知行为疗法(CBT)可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负面思维模式;人际关系疗法(IPT)则聚焦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支持。
一旦确诊为抑郁症,及时规范治疗至关重要。目前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与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中,西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目前最新一代的抗抑郁症药物;同时,中医药在抑郁症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复发。如创新中药解郁除烦胶囊,具有化痰解郁,清热除烦的功效,不仅可以调节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对于患者常常伴发的焦虑情绪、睡眠障碍、头晕头痛、口干、便秘等不适症状均有改善作用,且纯中药成分,安全无依赖性。
日常防护:给情绪找个“释放出口”
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重要。每天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培养一项无关功利的爱好,无论是养花、练字,还是下棋,都能为情绪提供“出口”。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能逐步修复紊乱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为情绪“充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