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1月26日,2025大湾区科学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会上透露,为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12月6日—8日,粤港澳三地将同步举办2025大湾区科学论坛。
近40位两院院士出席
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郭亦乐指出,论坛以“智创湾区 产研共融”为主题,设置开幕式、主论坛、分论坛及特色活动等。其中,开幕式和主论坛将于12月7日上午在广州南沙国际会展中心主会场召开。开幕式将邀请粤港澳三地政商学界和海内外知名学者参会。主论坛邀请图灵奖得主、国内外知名院士、龙头企业负责人等进行主旨演讲。
同时,香港、澳门、广州、深圳、阳江、惠州等地将举办多场分论坛与特色活动,这些活动将聚焦关键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驱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大湾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言献策。
“大湾区科学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受到科技界广泛的关注。”郭亦乐表示,目前,已确认出席的重要科学家5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39人,海外学术机构院士16人。论坛将突出三大特点:前瞻性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高水平开放合作。
5个大科学装置将投入运行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杨军表示,广东推动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拨付至港澳,累计超6亿元。接下来,广东将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继续推进财政科研资金过境使用,共同推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协商港澳科研单位入驻广东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为港澳科研人员提供科技资源需求对接。同时,广东将协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国家级平台建设。
据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任海介绍,开幕式将发布中国科学院在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报告。中国科学院先后在广东布局了1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今年将有5个投入运行,加速器驱动嬗变、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等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建设。
这些大设施是支撑“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国之重器”,在支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中国散裂中子源累计注册用户9200余人,完成268家单位的2285项实验课题,重点支持航空航天、高铁船舶、新能源、磁性量子材料、高性能合金、高分子、信息材料等高科技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可行商业模式、市场监管规则,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广东在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方面有哪些举措?杨军表示,广东省高度重视未来产业的培育工作,目前正在制定推动前沿与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未来产业新赛道的政策措施,加快突破一批影响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格局的前沿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推动成果高效转化落地、催生未来产业新赛道。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实习生 张芃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