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甲骨、西周的青铜鼎、战国的刀币、汉代的五铢钱......9月25日,“学术高峰——罗振玉藏品展”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北楼三楼临展厅正式开幕,多款珍贵藏品首次亮相广州。此次展览由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旅顺博物馆联合主办,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提供支持。展览展出时间为2020年9月25日至11月25日。
根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的甲骨数量大概只有十多万片,非常珍贵。广州各类机构举办的展览当中,有商代甲骨展出的展览的为数不多。本次展览亮相的唯一一片甲骨,属商代晚期的遗物,是罗振玉的旧藏。甲骨上的卜辞是有关气象方面(祈雨)的内容。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言,号雪堂,江苏淮安人,谈及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罗振玉起着“导夫先路”的作用。他以传古为己任,凭借殷墟甲骨、西陲简牍、敦煌经卷、大内档案等新发现的材料,以“国家与群力所不能为者,竟慨然以一人之力任之”的坚强意志,开创或引领了甲骨学、敦煌学、考古学等诸多新的学术领域。除了学者的身份,罗振玉也是一名大收藏家,其拥有的甲骨数量迄今无人企及,收藏的古器物、古文献更是不胜枚举。
本次展览中的“虢文公子段鼎”是目前传世的一组著名的西周晚期虢国青铜器。除旅顺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外,北京故宫博物院、法国巴黎赛尔诺什博物馆也各藏一件,可谓举世罕见。此次还展出了战国时期齐国铸造的“齐建邦长法化”刀币,俗称“六字刀”。据说这种刀币传世极少,仅数十把,位列古泉五十名珍,极为珍稀,是我国先秦钱币中极负盛名之品。据了解, 此次展览是华南地区首次举办与罗振玉有关的专题展览,分“甲骨学的奠基人”“敦煌学的先导者”“研究西陲文物”“抢救大库档案”“近代考古学的先驱”“成就罗王之学”“雪堂翰墨情怀”七部分。展览主要介绍了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罗振玉以敏锐的眼光、怀抱传古的夙愿、抢救国粹的紧迫感,以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研究、刊布近代新发现的殷墟甲骨、敦煌经卷、西陲简牍、大内档案等新材料,并由此树立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学术地位。
展览汇集了罗振玉旧藏及其各类著述98件(套),其中国家珍贵文物49件(套),占展出文物的50%。展览除了展出罗振玉的大量著述外,还展出有商代的甲骨、西周的青铜鼎、战国的刀币、汉代的五铢钱、六朝的人物砖、唐代的经帙、西夏的铜牌、明代的拓片、清代的贡表、民国的雕版等文物。展出的文物时间跨度长、种类丰富。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