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5月16日是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今年全国助残日主题为“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其中,视障人群是我们难以忽视的存在,截至目前,中国视障人士的数量已经增长到了1700万人,也就是说,每80个人中,大约就有一名视障人士。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音频平台荔枝正式发布公益纪录片《不一样?又怎样》,关注到视障人士,通过这群“不一样”的主播的故事去告诉外界:视障群体也可以有着同样丰富而多彩的人生。纪录片中的主角之一,就读于广东佛山启聪学校的谭信钊,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更是自信地说:“明眼人能做到的事,我们视障人士一样可以,甚至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希望做得更好。”
▲谭信钊(左)与陈恩琳(右)做电台,没有文稿,基本都是凭着自己的记忆朗读,需要他们花很多时间把文稿背诵下来,重复录很多遍,录完后反反复复地听和调整,才能呈现出比较流畅的节目效果。
用耳朵看世界 同样很精彩
这部公益纪录片的发起初衷,始于四年前,就读于广东佛山启聪学校这所为残障人士提供教学的特殊学校的一群视障少年,自发成立组织了电台。通过在荔枝APP上录制、上传、分享网络音频节目《用耳朵看世界》,展现自己在声音、歌唱、粤曲等方面的才华,得到了学校、公益机构和平台的支持。四年来累计200+人参与,坚持1500多个日夜,创造了1200分钟节目,陪伴了63000用户。
荔枝作为以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为主的音频平台,在持续对站内主播的背景故事进行挖掘的过程中,了解到有这样一群视障主播。基于此,推出以视障主播生活为主题的公益纪录片,并在全国助残日当天正式发布。纪录片里,这群视障少年唱粤曲、朗诵诗歌、弹钢琴,生活中的声音新世界被记录、被发现。
片中的两位主角谭信钊、陈恩琳,是就读于启聪学校的42位视障青少年代表。其中,谭信钊是《用耳朵看世界》这个电台的发起人,还是台长。通过大量地听自己喜欢的节目,谭信钊从模仿中摸索出自己的风格,并通过学校开展的粤曲、说书、相声等课程,掌握说学逗唱的技能,也一一在电台节目中展现。而一开始对电台不太感兴趣的陈恩琳,偶然机会下的一次接触,意外地发掘到了自己的声音才华。在做了电台主持后,更有钢琴老师主动找到恩琳,为她免费授课。
▲谭信钊在唱粤曲。
对于他们而言,做电台,让他们看见了梦想的形状,握住了未来洒下的光。启聪学校校长陈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做电台改变了这群同学的生活状态:“同学们变得更为珍惜在学校里的时光,也更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艺。”不但同学对电台热心,就连校长平时在上课时,也会特别留意有这方面才能的学生,帮忙挖掘“接班人”。
谈及这次拍摄纪录片的经历,陈恩琳表示,这不仅是一次能让外界对视障人群有更深刻认识的机会,于她个人而言,更是一次走出校园,到不同的地方去经历、去感受的珍贵机会:“我们只是和正常人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样而已,应该走出去看更多的世界。”谭信钊则希望,家里有着和他们同样身体缺陷的孩子父母,在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能够放手让这些孩子去练、去学、去做,“不仅仅是可以生活自理,我们的人生也能有更多的可能。”
▲陈恩琳在弹钢琴。
互联网公益新生态 爱心力量向阳而生
“荔枝发起的视障公益纪录片对外传达的信息是:伤残是一个人的特点而非一种缺陷,人生不过是换了一种不一样的活法;只要有梦想,肯努力,谁都可以让生活变得不一样。”相关公益项目负责人表示,今后荔枝还将持续通过平台力量助推特殊群体的内容生产传播,基于平台产品的属性和用户特征,探索一条公益与平台合作共赢的未来之路。
这部纪录片也反映了新的公益生态:通过公益机构与互联网平台、用户等共同参与,借助平台上创作者的力量,让公益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畅达、公益信息更具张力;移动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传播工具,而是其中重要的参与主体;公益活动也不是互联网企业额外的社会责任事业,而是主营业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除了百万抗疫捐赠支援外,荔枝APP还在首页推出“抗击疫情、我们在一起”专题,进行话题直播,向听众传递“抗疫”故事,动员用户关注疫情、支持抗疫,还组织数十场心理和医学科普专场公益直播等。
全国助残日当天,荔枝还发布了“阳光计划”——通过工具、流量、资金激励等措施,推动整个荔枝公益生态的全面升级。相关公益项目负责人介绍:“‘阳光计划’的初衷,是希望让更多人用声音的形式感受到世界的温暖。另一方面,整个公益生态的发展,也需要平台和社会各界去共建。”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