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记者王娟 实习生许凯欣 通讯员冯锦山 王丽君 徐畅报道 受疫情影响,不少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线下”搬到“线上”。记者从广东医科大学获悉,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暑期最佳实践大学”的该校,今年组建了58支服务队伍,参与师生1161人,采用线上与线下、省内与省外相结合的方式,定下“安全性”“有效性”的双重标准,保证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
线下服务:就地就近拼团组队 青春回报家乡
“就地就近拼团组队”,这是广东医今年线下实践活动的创新模式。今年,省内以生源地组队为主、省外以个人返乡实践为主,各类实践活动灵活开展。
“家乡,无时无刻不在温暖着我……”“翼心”志愿服务队队长黄泉淇回忆近期15天的实践生活时感慨。服务队由该校来自雷州市龙门镇的16名师生组成,是一支典型的家乡服务队。半个月来,他们向乡亲普及新冠肺炎知识,开展爱心义诊,慰问贫困家庭……。带着医学生的“仁心仁爱”,带着对家乡的真挚情感,做着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一个老奶奶拉着我们的手,不停的说着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去一趟医院很不容易,谢谢你们。”黄泉淇说,看到这些人就像看到自己的家人,大家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但能给他人带来了帮助,觉得很幸福。
“这里经济不发达,加上疫情影响,不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我们想为这些留守儿童插上梦想的翅膀。”茂名市化州市中垌镇的童乐幼儿园里,“夏日萤火”服务队的9名小伙伴,开启了与25名当地孩子的夏令营之旅。9名队员分别来自广东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成都大学、深圳大学等学校,是一支典型的“杂牌军”队伍,由队长谢立康同学“拼团”组建。队员们使用的是由广东医科大学制作的统一标准的课程包——“多彩小课堂”,内容包括:健康牙齿的维护、生理知识的讲解、校园暴力的防护、家乡植物的认识、濒危动物的保护、烹饪小课堂、多彩绘画课等等,立康同学和他的队员们用一个个有趣的小知识拉近着与孩子们的距离,让他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长大后我也要像哥哥姐姐们一样……”孩子们争先说出他们的夏令营收获,服务队员的榜样作用开始在幼小的心灵萌芽。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19级的赵华同学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六区。新疆疫情暴发初期,赵华就主动报名所在的团南泉社区组建的志愿服务队。作为志愿者的是走访家庭、登记信息、测量体温、做核酸检测、送生活物资、收拾生活垃圾等。社区中涉老、涉幼家庭是他的重点关注对象。最繁杂的是信息登记工作,尽管有队员分工合作,一个社区全部人员准确、完整登记下来要一整宿。尽管很累,看到大家第二天依旧准时的出现在岗位上。赵华表示:“只要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感觉再苦再累也值得。”
“云端”支教:开启一段“走心”之旅
“虽然不能在身边,但是可以走进心田。”受疫情影响,广东医科大学58支服务队中,有50支开展线上服务。认识自我、爱护自我、提升自我三大板块共十五门课程“云端”传授,内容涉及防疫、防灾、防骗、防病等安全健康内容以及爱国主义教育。
八年专注未成年人性教育的“微尘•心”服务队的线上“蓓蕾夏令营”得到了共青团湛江市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在“云端”,一节节性教育课,一次次科学小实验,一段段文化故事、一次次急救包扎成为联系孩子和志愿者的桥梁,让45名小朋友们“大开眼界”。“我最喜欢的是安琪姐姐上的性教育课,这个课程让我的认知改变了许多的,也让我懂了很多东西。”
有着5年脑瘫儿童服务经历的广东医科大学“悦光”服务队致力于服务。今年5月起,“悦光”服务队就将活动转移到线上,一根网线向“慢天使”传递大爱。初二在校学生宇翔,是“慢天使”这一特殊群体中的一员,相较于其他许多“慢天使”,宇翔的身体状况要好上许多。他的数学成绩较好,而英语较薄弱。针对这一情况,“悦光”制定了针对性的辅导方案,通过数学热身、例题精讲、范文详解等环节化解了彼此之间初识的疏离,调动了宇翔的积极性。服务队队员周琪洋同学说:“一堂课下来工作量并不算小,看到小朋友渴望的眼神,就觉得这是一段美妙的旅程。”线上辅导结束后,悦光成员还为宇翔建立了专门的学习辅导群,以便后续跟进宇翔的学习。“你们教得很好,很幸运能够得到你们的帮助。”宇翔的母亲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