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作为2020广州文交会系列活动之一,由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组织策划的“工艺美术创新发展论坛”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艺术史学者、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谷泉,融设计图书馆执行馆长王幸泽,知名艺术首饰艺术家张小川等多位跨界“大咖”齐聚一堂,纵论中国传统工艺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与广州大剧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广州美院的工艺美术教育走过了67年的历程。2018年12月,广州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工艺美术学院,重续了这一历史文脉。“做一个小而精的,有面貌的,在全国的高等美术工艺教育里有特色的学院。”在表达学院定位的同时,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齐喆谈及工艺美术发展时也表示,“依托岭南深厚的工艺美术资源,以现代视野推动传统工艺走进当代,是我们非常强烈的希望。”
■融设计图书馆。
当日,艺术史学者、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谷泉,在分享中,分别从地域、市场、文化、形与神、文明阶段、生产方式、消费主体、生产主体等方面勾勒出传统工艺的“八大矛盾”。而同时,他又把工艺美术分成了“宫廷工艺”“文人工艺”“民间工艺”三个层面进行梳理,“宫廷的工艺是什么呢?是用最昂贵的材料,最复杂的工艺,最多的文化赋予制造出来的物体。文人艺术是什么?是用极其简单的、普通的材料,赋予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制造的工艺。而民间工艺是什么?是用非常简洁的东西,相对比较少的,但是张力比较大的文化赋予制造出来的产品。”在他看来,宫廷工艺和文人工艺早已经随着清代的结束而消失,而仅剩的则只有民间工艺,但他同时又感叹,尽管“我们还能在民间看到人跟物的那种关系,那种鲜活的、积极的、向上的、合理的关系,但这个东西也在快速地消失,因为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非常快。”
■纸椅 《飘》。
在谷泉看来,“认为把传统技艺加现代设计就能成为一个好的作品”的想法过于太简单,而他又不认可通过旅游来延续传统工艺,尤其少数民族中非常精美的工艺传统,“最珍贵的东西是被廉价消费掉了,这些东西可能都不需要几代,它的更新能力、造血能力就会消失。”他十分到位地指出了当下传统工艺现状的弊病,“我们现在看到大部分的传统工艺或者非遗,实际上延续下来的全是传统的符号。”谷泉强调,传统不是形式,传统是古人伟大创造的集合。“怎么样抛弃符号而得到它的精神,这才是延续传统的能力。传统是伟大创造的集合;而能够成为传统的创造才是真正的创造。传统的形式消失并不遗憾,传统的创造力消失才是最大的遗憾。”
扎根杭州青山村,开办了首家中国传统材料图书馆——融设计图书馆,其执行馆长王幸泽在现场通过《手艺的基因和未来》的主题,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诠释了工艺精神的当代延续。他说,“油纸伞进行拆解,用糊伞的方式把它变成了灯,以至最后便成了飘的纸椅的时候,正好回答谷泉老师刚刚的问题,就是它的形开始变成了实质性的内容以及功能现代化的转变。”他们秉承梳理传统工艺体系的初心,他们提出了“融”的“十年计划”,从竹、丝、土、铜、纸、榫、染、扎、铸、织等十种维度对传统工艺进行解构。先后与120位设计师合作,研发出纸椅《飘》等多件走向世界的“新民艺”作品。王幸泽认为,“中国手工艺的未来不在于销量、收入、级别,而在于研究的深化和审美的进步。”
知名艺术首饰艺术家张小川,是融设计图书馆的合作设计师之一。她的不少艺术首饰创作,都从陶瓷、漆器、榫卯之中,汲取传统的养分。
在工业生产如此发达的当下,手工艺价值何在?她认为,审美日趋多元化的社会,恰好给个性化的手工艺带来再生长的空间,“这既是矛盾、也是机遇。”
记者手记:
在当日的论坛中,多位嘉宾始终围绕“什么是传统?”“传统在当代如何存在?”“应该传承传统工艺的哪些因素?”等方面进行剖析。但回头想想,古老的工艺之所以在今天被看作是“经典”,原因在于经过长年累月的时间沉淀,这些工艺形成了独特的视觉符号,也就是当下的流行语“IP”。由于古代的生产关系,供求关系早就不存在,更何况现代化产品的充斥,古老的工艺品大多在当下的应用也逐渐消失,为了向传统致敬,延续工匠人的技艺精髓,也不难理解为何今天我们看到的“新工艺”中大多是“工艺与设计”的拼凑或者视觉符号与现代产品的生硬嫁接。
但一方面,学者强调应该“抛开符号”的羁绊,“延续工艺精神”。但没有了视觉符号的外衣,传统工艺的价值,依附什么而存在呢?
另一方面,古老工艺的消费主体消失之后,再从现代社会中重新建构消费主体时,我们应该期许的市场份额是小而精,还是大而广?
对于传统工艺的当代延续,尚有诸多疑问有待一一解开,期待工艺美术行业持续推进,逐一突破。
文/新快报记者 梁志钦
图/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