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西安仓,为了减少磕碰,机器人搬运上料,清洗后用水流运输果子。
阿里重投入数字农业仓配体系,一年能让百万吨农货上行
新快报讯 记者郑志辉报道 西安以东的渭南,以西的扶风县、武功县,中国农民种植的“即食猕猴桃”上架盒马第三周,在多个门店的销量超过长期霸榜的国外高端品牌。
“好的农产品是种出来的”,这句话对,但不完整。日前,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从源头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先一公里”问题,预计到今年12月底,将投入50亿元资金,支持超90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或改建1.4万个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
“最先一公里”也被称为“最前一公里”,据记者了解,在过去几年里,阿里巴巴多个业务在这一领域以重投入的方式,搭建了一个数字化的仓配供应链体系。
首先是产地仓。过去一年阿里重投入建成昆明、南宁、成都、淄博、西安等5大产地仓、集运加工中心,形成了从田间地头到加工中心的高效链路。这些产地仓和背后阿里正在建设的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已经覆盖18个省300个县域,一年可支撑100万吨农产品上行。
依托这些产地仓,今年西北村庄有了直抵西安的冷链物流,苹果远销全国;云南新平县滞销冰糖橙,可以迅速运抵昆明产地仓进行分选,并依靠阿里研发的地头保鲜和入库保鲜技术,让消费者吃上了口感更好的果子。
产地仓之外,加上菜鸟、盒马的数字农业新基建,共同构成了阿里巴巴“最前一公里”的数字化仓配体系。其中,前者已在全国25个省份700个县域建成了物流供配体系,后者的冷链物流体系,目前已接入全国550多个农产品基地,孵化出超过120个盒马村。
“最前一公里”再往前,就到了源头种植端。阿里数字农业现在有1000个直采基地,接下来将进一步提升基地的科技含量和数字化水平,引导农民更精准地生产。譬如说,其与先正达集团中国MAP与数字农业事业部合作种植的一款“超级苹果”,在508项农药检测中“农残未检出”,商品果率达到70%,高过同产区苹果10%~15%。
“我们产地仓设定了农产品标准,告诉农民什么产品能卖得好。但怎么种才符合‘标准’?需要农业科学家指导农民提高种植水平,阿里数字技术专家支持决策分析,真正让种植、流通、消费形成完整的闭环。”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全国采销负责人盛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