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
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海珠区实验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中小学高级教师。先后被聘为“广州市教育学会理事”“海珠区政府督学”“广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会理事会理事”“广州市海珠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会理事会会长”“广州市海珠区小学教学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副会长”“广州市海珠区中小学学校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秘书长”;先后承担省市区课题10项,在《中国教师》《广东教育》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个人先后荣获“长沙市优秀教师”“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广州市小学体育高级教师(副高级) 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等荣誉称号。
教师节寄语
“祝愿老师们桃李满天下,开心工作,幸福生活。”
在27年的校长生涯中,陈健最大的感悟是:“教育即服务。”作为海珠区实验小学的校长,为每个孩子的未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是陈健一直坚守的办学理念。在他看来,教育首先要服务于国家,为国家培养人才,其次,教育也要服务于家长,服务于学生,学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对“双减”下的新学期,陈健认为要做好课后“加法”,学校将加强对课堂教学、作业管理、练习课设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课程超市”让学生“吃饱吃好”
在陈健看来,优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多样化的教育。“双减”政策出台后,海珠区实验小学对标“双减”工作各项要求,制定了多项个性化措施,积极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设置了多种多样的课程。
除严格实施国家课程外,海珠区实验小学还通过选修课、430课程等,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深度挖掘课程内涵,积累丰富的课程资源,形成“课程超市”,在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时间安排上供学生自由选择,让学生高质量学习国家课程的同时,能够自由选择综合课程和生活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他们在学习上“吃饱吃好”。
海实的体育特色课程更是让陈健津津乐道。海实小学6年的学生生涯中,每个学期都会有一个体育项目必修课,包括羽毛球、体育舞蹈、跆拳道、高尔夫、棒球等共12个。此外,学生们每周还有一节游泳课。这样的模式,被陈健称为“12+1的自助餐式体育课程”。12个项目都有对应的每周一个半天的选修课,以及每天下午430社团课,供有兴趣和专长的孩子深入学习;水平更高的孩子则被选拔进入高水平校队。这样的有序规划和建设,形成了体育课全面接触普及,感兴趣某一项目通过选修课社团课加强,优秀者进入校队拔高的三级培训模式。
这种模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积极性,全校1502名学生,参加各项校队训练的总人数为437人,参加体育选修课及学校430社团人数达到1002人。
家校联动缓解家长“分数焦虑”
陈健认为,目前中国家长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家长的焦虑催生出一个规模巨大而又缺乏规范的教育产业链,导致孩子提前“抢跑”,并且广泛存在于“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各个关键阶段。
“在‘双减’背景下,加强家校沟通,缓解家长的‘分数焦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陈健谈到,“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校对孩子的成长成才能够逐步达成共识,即要抓学习质量,但不能‘唯分数论’。”他认为,学校和家长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是进行沟通与合作的前提。
家校教育既要合作,也要有侧重。学校更需要侧重孩子的通识教育,着重孩子学科知识以及社会人际交往等技能,学校和教师也需要承担布置作业,组织学生完成作业和批改作业等任务。家庭则需要陪同孩子一起成长,培养孩子个体的独立发展。教育需要家校合力为孩子打造正确的成长环境。
对话“双减”
加强课堂教学、作业管理、练习课设计工作
新快报:您是怎么理解“双减”的?您认为是什么促使“双减”势在必行?
陈健:现在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一方面是学生作业负担仍然较重,作业管理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前超标培训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等。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反响强烈。我国对此高度重视,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双减”工作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双减”势在必行。
新快报:“双减”下的新学期,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有什么新变化?针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学校有什么考虑和具体实施办法?
陈健:我们通过多年的教育科研和探索实践,从课程体系供给上提升素质教育的质量,从精细化管理上提升素质教育的效能。
课程设置上,通过选修课、430课程等,为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既尊重学生的需求,也要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双减”让作业、考试的量减少,但增加了作业和考试有效诊断、有效巩固的功能,让教育教学质量更聚焦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他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升上。
学校将加强对课堂教学、作业管理、练习课设计的教学科研工作,融入校本科组教研中,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新快报:“双减”要求“5+2”课后托管服务要做到两个“全覆盖”。海珠区实验小学课后托管的基本情况如何?哪些课程最受学生青睐?
陈健:开学前,我们对此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4.69%的家长希望学校在放学后开设托管班及社团活动。基于此,学校将课后托管服务分为基本托管和特色托管两种。开学第一周学校提供基本托管服务,家长可以选择适合孩子的兴趣班,从第二周开始会有特色托管。
其中,特色托管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学校老师承担授课,如科技类、艺术类、体育类、信息类等;第二类是学校引入的第三方机构提供特色课程,如小主持人课程、广州榄雕技艺、特色篆刻、3D漫画、创意美术等;第三类会引入家长志愿者来授课。学校也发动家长资源,让家长给孩子开设选修,尝试把家长课堂作为课后托管课程的一部分。
此外,学校还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在周末,从早上8点到晚上7点,都是学生们进行社团活动的时间。此外,学校还有羽毛球、游泳、足球、合唱、舞蹈等高水平团队,这些团队也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
学校基于家长需求、学校特色、机构优势、教师特长4个维度,建构了430课程体系。每一门课后托管课程都很火爆。从基本数据看到,本学年共2000人次报读这类课程,平均每人每周报读2门,呈现一个非常健康的状态。其中,高水平体育美育团队的课程最受欢迎。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 陈红艳 辛捷恺 ■专题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邓善雯 ■专题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