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主持演唱、代言走秀样样精通
在不久前的元旦假期,江苏卫视跨年晚会上,一场在新技术加持下得以实现的跨越数十年的梦幻联动,引起全网热议:虚拟人和歌手周深同台合唱,虚拟人极为鲜活逼真,不但可以模仿出人物的面目表情,就连裙摆褶皱、影子、话筒都会随人物的动作而动。
事实上,虚拟人并不是新兴事物,在过去两年,虚拟人已在直播电商、短视频、明星代言、线下商业等领域涌现,且受到了不少新生代的关注。在社会娱乐需求持续增长以及网络、影像音频技术不断迭代的环境下,中国虚拟偶像产业正逐渐走入发展的高峰期,但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谁能笑到最后仍未可知。
去年虚拟偶像带动产业
规模预计超千亿元
近半年以来“元宇宙”概念持续火热,作为被“元宇宙”最先认定的重要组成元素,虚拟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湖南卫视虚拟主持人“小漾”、央视新闻的首个冬奥虚拟手语主播、虚拟美妆博主柳夜熙、虚拟网红AYAYI……这种“未来科技”带来的震撼,不但观众接受度高,也备受资本品牌的青睐。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中国虚拟偶像行业发展及网民调查研究报告》(下称“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产业规模为34.6亿元,同比增长70.3%,预计2021年将达到62.2亿元;另一方面,随着商业价值被不断发掘,越来越多产业与虚拟偶像联系在一起,虚拟偶像带动产业规模2020年为645.6亿元,预计2021年为1074.9亿元。
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偶像将被赋予更多“人”的特性,能够以更真实生动的形象呈现在粉丝面前,同时通过营销活动和角色塑造打造更多元的人设,更好地满足粉丝的心理需求。立足偶像经济的火热市场,虚拟偶像产业未来或将迎来更大规模的资本投入。
平台破圈的创新演艺形式
虽然现在看起来虚拟偶像是依托现代技术才得以实现的产物,但其出现可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爱奇艺全国创意策划中心《2019虚拟偶像观察报告》中对虚拟偶像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1984年日本动漫作品《超时空要塞》里的林明美被业界视作第一位虚拟偶像,当时人们还将其归属在“智能电脑”的范畴;2001年中国第一位依托3D技术诞生的虚拟少女《青娜》诞生,但留给大众的印象并不那么深刻;2004年,依托雅马哈公司开发的电子音乐制作语音合成技术(VOCALOID)诞生的日语音乐库软件Meiko,被视作虚拟偶像电子音乐开端;直到2007年,虚拟歌姬“初音未来”在日本诞生,“虚拟偶像”这一概念才开始进入大众的认知中——据公开资料显示,“初音未来”出道后半年,销量高达4万份,为其公司Crypton Future Media带来6000万日元的营收。
2012年,由上海禾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的虚拟歌姬“洛天依”正式出道。出道至今,“洛天依”已拥有了庞大的粉丝群体:微博粉丝超500万,同名话题阅读量超10亿……2021年,洛天依更是登上了春节联欢晚会,这也是这个舞台上第一次出现虚拟偶像。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虚拟偶像在各平台上频频亮相,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演艺趋势。
■策划:罗韵 ■统筹:梁彧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彧 ■制图:廖木兴
品牌出圈的营销发力风口
事实上,除了演艺价值,虚拟偶像还是品牌营销发力的风口。如已经“出道”10年的“洛天依”,早已成为广告商的宠儿,近年来每年由其代言的品牌数量超过两位数。“洛天依”的成功,让更多公司看到了中国虚拟偶像市场光明的前景。游戏、互联网、视频平台头部公司争相入局,相继推出自己的虚拟偶像,以此来收割红利。
目前知名度较高的超写实虚拟偶像分为三类:
一类为活跃于各大社交平台并积累商业价值进行变现的网红KOL,类似于真人网红运作模式,个性与外表独特,前期在社交平台曝光积累人气,获得更多品牌合作机会,如超写实数字人AYAYI以及人气男虚拟人川CHUAN,都属于目前已和众多一线品牌联动合作的网红KOL类虚拟偶像。一类在垂直领域比如游戏、影视、综艺、超模等,出道即巅峰的职业工具人偶像,如虚拟超模Shudu Gram以及前不久乐华娱乐在B站发布的虚拟偶像女团A-SOUL。还有一类是背靠大IP,生来携带大量资源肩负企宣任务,与IP可以进行深度合作者,如雀巢咖啡推出宣传片《Re/Imagine》中的女主角Zoe。
随着虚拟偶像的商业价值被不断开发,越来越多行业领域都开始将虚拟偶像的形象运用到行业运作中。如直播电商开始使用虚拟偶像和真人主播互动的形式带货,增加了消费者的新鲜感;一些服务窗口和银行等机构也开始使用虚拟形象作为服务向导,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虚拟偶像靠什么赚钱?
虚拟偶像虽火,归根结底有商业前景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即使虚拟偶像已经成为一种演艺趋势,但它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却不是源于演出。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二次元经济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数据显示,现阶段,虚拟偶像主要收入来源于版权、广告代言、演唱会等,其中版权是最主要的来源,占比约为60%,版权的收入包括创作音乐、出演影视作品、制作周边衍生品等,变现类型更为多元化。其次为广告代言,包括各种品牌代言活动和电商带货活动等。在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虚拟偶像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下称“研究报告”)中也显示,版权收入和产品收入构成了我国虚拟偶像行业市场规模的八成。
“调查报告”对2021年中国虚拟偶像爱好者支持方式进行了调查,发现70%的受访虚拟偶像爱好者对偶像的支持方式是购买代言或周边产品。随着虚拟偶像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行业市场规模显著扩大,各类衍生品的购买人数也持续上升。据“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4-2020年中国虚拟偶像衍生品需求量走势持续增长,2014年需求量仅111.4万个,2020年已达552.3万个,6年间增长率高达395%。
虚拟人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二次元领域的主要受众群体“90”“95”“00”后逐渐拥有了自主消费能力,虚拟偶像在流量变现、内容变现等方面将会获得更好的支撑,在内容和周边产品的开发上拥有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随着潮流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迭代进化,引领不同阶段的审美,在形象开发和内容开发上拥有更强的延续性,有利于持续吸收流量关注,提升变现水平。
当然,虚拟偶像的内容制作并不容易。一是技术成本高。虚拟偶像在商业化之前,需要做人物形象构思和3D建模,花费至少要数十万元。二是运营成本高,以推出单曲为例,据“调查报告”显示,现阶段国内虚拟偶像单曲的制作,包括编曲、建模、形象设计、舞台方案定制等,成本便高达200万元,而流量传播等方面的花费也相当庞大,随着虚拟人越来越多,虚拟人的内容策划和粉丝运营、互动玩法上有了更多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虚拟偶像越来越多,偶像同质化问题严重,粉丝忠诚度降低。尤其是腰部和尾部IP由于缺少稳定的粉丝群体,在传播属性上相对较弱,因此无法迅速获得庞大的流量积累,商业化的过程较为艰难。在虚拟偶像频频发布新动作,或正式上线,或推出新单曲的当下,有多少会被时代浪潮拍打在沙滩上?这个数据我们暂时不得而知。
在付费意愿方面,当前用户在虚拟偶像方面的付费意愿度也是较低的。据“调查报告”中对2021年中国网民为虚拟偶像月均花费金额进行了调查,发现有八成受访网民为虚拟偶像每月花费在1000元以内,其中花费500-1000元的占比最高,达29.5%。仅两成受访网民愿为虚拟偶像每月花费千元以上。不过也有37.6%的受访网民表示愿意花更多的钱支持虚拟偶像,随着虚拟偶像在中国逐步发展成熟,加之市场不断培育用户付费习惯,相信用户付费意愿将持续提升。
2022年,品牌和虚拟人的结合将会有哪些新的玩法?随着技术进步,虚拟人潮流将如何演变?总的来说,中国虚拟偶像产业发展虽然面临的挑战不小,但对于其未来,仍然值得期待。
■艾媒咨询《2021中国虚拟偶像行业发展及网民调查研究报告》、爱奇艺全国创意策划中心《2019虚拟偶像观察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2021-2026年中国二次元经济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智研咨询《2021-2027年中国虚拟偶像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