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采拟中选结果公布
7月12日晚间,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第七批国采拟中选结果》,本次集采涉及有包括奥美拉唑、奥司他韦、阿法替尼等在内的61个品种,集采涵盖恶性肿瘤、心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疾病多个治疗领域,有60种药品共125个品规被纳入,为历次集采数目之最,复方磺胺甲噁唑口服常释剂型品种流标。295家企业的488个产品参与投标,217家企业的327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投标企业中选比例达73%。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48%,按约定采购量测算,预计每年可节省费用185亿元。
■新快报记者 梁瑜
多个品种竞争激烈,被称为最“卷”国采
第七批药品集中采购现场,近300家企业的约500款药品参与。而这些药品,去年在公立医疗机构的合计销售额约700亿元。其中,院内销售规模过10亿元的品种有22个。其中硝苯地平缓释控释剂型、美罗培南注射剂两个品种超过60亿元,双双创下近年国采最高纪录。
本次集采中,14个品种有超过10家企业参与,竞争激烈,也创下历史之最。这也反映在最终价格上,有品种最高降幅超过90%。业内人士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卷”的一次国采,单个品种竞争的对手更多,报价的抉择更难。
适用于胃病的奥美拉唑注射剂是本次集采“人气”最高品种,共有28家企业符合申报资格。但根据规则,最终只能有10家企业中标,华北制药、哈三联、科伦制药、人福药业、赛隆药业、恒生制药、福安湖北人民制药、罗欣药业、海南全星制药、博森生物共10家企业以0.694-1.17元不等的报价最终杀入,将瓜分原本40亿元奥美拉唑注射剂市场。其中,哈三联报价最低,仅0.694元,参考限价降幅达95%。奥美拉唑原研厂家阿斯利康铩羽而归,份额由中标的10家本土药企瓜分。
降价最“狠”的当属肝癌一线靶向药仑伐替尼胶囊,降幅高达97%!10家企业参与,最终中国生物制药旗下南京正大天晴、奥赛康等7家企业中标,每粒从平均108元降至平均18元,一个治疗周期可节约费用8100元。本次集采最高限价108元/颗,而先声药业更是报出了3.2元的最低价。
“流感明星药”抗病毒药磷酸奥司他韦是本次集采的又一个焦点,共计16家企业参与。最终,科伦药业、欧意药业、华海药业、一品红等10家企业中标。市场份额最大的东阳光药业报价保守,降价超8成,以0.99元/片中标。而该品种不同规格的最高限价为每粒6-13元。PDB数据显示,2021年至今,东阳光药在院端市场销售金额占比超85%,原研罗氏销售金额占比为11.93%,其他十几家药企竞争不足4%的市场份额。而多家药企的中标,一举改变原先以东阳光药业为主导的市场格局,东阳光将与其他中标者共享80%的采购份额。
注射类品种数比重进一步增加
本次集采中,注射剂共纳入27个,占61个总品种数的45.8%,与第五批集采29个品种数量基本持平。注射类品种数在国采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加。
据了解,从第五批药品国家集采开始,集采涉及品种重心已由口服化药向注射剂领域倾斜。随着注射剂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可以预计注射剂集采将越来越受关注。业内相关人士表示,注射类品种竞争激烈,主要原因是相较于口服药物,注射类品种高度依赖医院渠道,没有零售等其他销售渠道。从第五批集采就可见,外资企业的参与数量和中选数量明显高于以往,也高于同批集采的其他药品。僧多粥少,降价幅度自然不会小,超过90%成为常态。本次集采中,奥美拉唑注射剂、米力农注射剂、替加环素注射剂等降幅均超过80%。
本次国家集采注射液领域重点关注的品种有奥美拉唑注射剂、美罗培南注射剂等大品种,还有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依达拉奉注射液、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等品种,竞争企业都在10家及以上,也不容小觑。本次集采“人气”最高品种奥美拉唑注射剂,吸引的参与企业多达28家。
相较于其他药品和前几次集采,本次集采注射剂参与的原研品种跨国企业数量众多,勃林格殷格翰、阿斯利康、BMS、欧加农、安斯泰来、费森尤斯卡比、葛兰素史克、罗氏、武田、吉利德、赛诺菲、诺华、灵北、卫材、默沙东、雅培等企业均有产品纳入本次集采。
新设“备供企业”机制以防断供、缺货
自2018年组建以来,中国国家医疗保障局已开展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共覆盖294种药品。值得关注的是,在坚持以往原则的基础上,针对此前频频出现的断供现象,本次国采也给出应对方案,增加了备选机制,规则得到进一步完善。首次引入“备供企业”机制,探索实现一省“双供”,即每个省份同时有一家主供企业与一家备供企业,为药品及时、稳定、顺畅的供应提供双重保障。
近一年来,频频有国采中标药品因断供、配送率低等问题被罚或降低信用评价:去年8月,华北制药因集采品种布洛芬缓释胶囊在山东省未能按协议供应约定采购量,被列入违规名单,并被取消9个月参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活动的申报资格;去年9月,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公告称,百奥药业的集采品种恩替卡韦片在河南省多次出现配送率低等供应问题,2021年5月至6月更是出现停产、断供等问题,且均未提前告知集中采购机构及采购单位,为此将百奥药业在河南省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失信等级评定为“严重”。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之前没有明确规定断供后的备供机制,致使出现断供情况后需要重新选择替补企业。一省“双供”极大地保障了医疗治疗的连续性,建立起药品替补阶梯,解决医院端、医疗端的用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