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避险”高峰论坛今日举办,共话企业安全出海
随着国内企业不断扩大出海规模,“避险”已然成为企业的“必修课”。在复杂多变的外汇市场上,如何化解风险、保障企业的经营发展?有专家认为,汇率波动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应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的理念,主动利用衍生工具,做好汇率风险管理。
■新快报记者 范昊怡
未雨绸缪
科学管理汇率风险才能应对冲击
近期,离岸人民币和在岸人民币汇率双双突破7.0关口,引发市场关注。专家表示,受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影响,非美元货币大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贬值,但人民币贬值整体幅度相对较小,且人民币汇率指数总体稳定。整体来看,人民币汇率总体维持双向波动的宽幅震荡走势,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
对于外向型企业来说,美元升值或将进一步增厚其利润,然而,由于缺乏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很多中小微企业出口收汇在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中经常承受较大汇兑损失。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有1255家公司出现不同程度的汇兑损益,合计汇兑损失108.5亿元,相对2019年的1.03亿元增幅超100倍。进入2022年后,人民币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大。
为了让企业了解到汇率避险工具的重要性,牢牢树立风险中性理念,9月1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强调,汇率的短期波动难以预测,企业要牢固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不要赌汇率短期升贬值方向和幅度,更不要试图投机套利,要科学运用金融工具管理汇率风险,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
早在2020年,平安银行就推出“平安避险”专业品牌,借助多种金融产品和工具,依托平安集团优质的科技创新实力,扎实地服务实体经济,帮助实体经济应对市场风险,降低企业避险保值的成本,为企业提供便捷锁汇、灵活交易的科技平台,打造定制化的综合服务方案。
风险中性
避险意识令企业“落袋为安”
从事大宗商品生产的企业A,从海外进口大量原材料,企业高层也非常关注汇率变化且有独到的经验和想法。今年2月底3月初时,企业结合相关进口订单和当时的汇率,不断地纠结和反复询价,又想等等看又怕错过机会。对此,平安避险专家团队为其提供最新市场资讯,帮助建立汇率风险管理信心,在多次讨论后,企业最终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了锁汇。后续市场大幅逆转,人民币汇率出现前期未见的大幅波动,企业锁汇的部分为其节约财务费用超1100万元。
位于浙江宁波的企业B则是一家从事纺织类生产的小型外贸企业,其主要面对东亚等国家出口,近年来年出口额稳步增加。从2021年下半年以来,企业B在平安银行累计办理27笔共690万美元的结汇业务,全过程均通过平安交易通系统和网银端发起,方便快捷。企业的汇率避险意识从无到有,经过银行的持续宣导,帮助企业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建立汇率风险管理机制,规避汇率波动产生的风险。
这两家企业只是中国数以万计的出海企业的微缩影。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企业利用外汇衍生产品管理汇率风险的规模同比增长28%,推动企业套期保值比率达到25%,较2021年全年提升3.1个百分点。对待汇率问题的意识正在悄然转变,越来越多出口企业根据自身企业结汇收益要求提前“落袋为安”。
精准赋能
助力出海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互联网特别是游戏产业的重镇,广州这片热土已经培育出网易、荔枝、三七互娱、洋葱等一大批优秀企业,在它们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纷纷扬帆“出海”,将业务拓展至海外市场。
为了更好地赋能互联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平安避险携手新快报、天河区软件和信息产业协会等,将在广州共同举办以“金融赋能科创·平安助力启航”为主题的2022“互联网+金融避险”高峰论坛,旨在通过现场的深度交流,为企业安全出海出谋划策。
秉承助力经济稳健发展的初心,作为外汇管理先行者的平安避险,正通过“交易能力+科技能力+专业服务”铸就的三重核心竞争力,做客户企业跨境经营的坚强港湾,为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出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