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为促进卒中病人治疗的规范化,提高对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的救治能力,促进院前院内急救的密切合作和无缝隙对接,建立安全可靠的双向转诊模式,逐步建立起区域内卒中患者筛查、急救与防治的服务网络,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日前,中山三院在原有卒中绿色通道的基础上,对本院卒中中心进行了系统架构建设,联合广东近60家医疗单位,牵头成立了卒中中心联盟。
国内每年死于中风的患者约达150万
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约有1800万脑卒中患者,每年新发脑卒中180万人,每年死于中风的患者约达150万。
卒中中心联盟成立有何意义?将在哪些方面为患者就医提供便利?
胡学强教授接受采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胡学强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联盟成立后,将联合广东省各级医院,积极推行脑卒中高危人群院前筛查预防和急性发作联合救治、院中多学科综合诊治和院后随访干预的规范化整体化防治模式,以卒中中心建设整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抢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血管神经外科和监护等多学科的资源和力量,实现多学科融合发展。从而提高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医疗成本,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与生存质量。
“时间就是大脑”患者应尽早溶栓治疗
陆正齐教授接受采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陆正齐教授表示,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取栓治疗是有效恢复血管再通的方法,是否能实现,到院时间是最重要的因素。从首先发现病人异常症状或病人最后一次正常开始计算时间,起病3小时、4.5小时、6小时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均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但“时间就是大脑”,要争取尽早接受溶栓治疗。
起病6小时、6-16小时、16-24小时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考虑血管取栓治疗,尽管时间较静脉溶栓时间延长,但不要延误到院时间,早治疗早获益,能在6小时内治疗的,不要拖延到16-24小时。
即使发现时起病时间已超过6小时(静脉溶栓时间窗)或24小时(血管取栓时间窗),仍强烈建议病人以最快速度到医院完成治疗及评估。因此,越早到达医院,越早接受治疗,拯救越多的脑细胞,是脑卒中早期治疗的重点。
当前群众对卒中认知度仍然不高
“当前脑血管病的诊治在我国仍然面临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人民群众对卒中的认知度不高等严峻问题,脑血管病诊疗的规范化也有待提高。尤其在偏远郊区,脑血管病患者或高危人群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或干预。”陆正齐教授如是指出。
他表示,脑卒中的防治工作强调二级预防的重要性。医生在治疗本次卒中的同时,就要对下一次卒中的复发进行有效的干预。如果这些措施预防得好,大量的病人可以少发病,即使发病也不会那么严重和凶险。但很多病人往往是吃了一段时间药以后,各种原因自行停药断药,所以当前更大的任务还是对广大群众的健康科普宣教,让他们做好预防,按医嘱治疗。擅自停药,或者是乱求医、乱服药,特别是相信广告和不正确宣传,都是不可取的。对于脑卒中来说,需要“急救在医院,康复到社区”,这样才方便病人去做长期、规范的康复训练。
【知多D】发生“中风”要紧急就医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两大类。脑卒中是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可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吞咽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症状,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以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
缺血性的脑卒中在发病时会四肢无力、脸部麻木、口齿不清、口角歪斜。出血性脑卒中则一般在活动中发病,会感觉头晕、恶心、有呕吐感。有相关症状应当紧急就医。
采写:新快报记者黎秋玲 摄影毕志毅 通讯员 甄晓洲 周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