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0月13日,国际顶尖医学期刊《JAMA》以原创性研究论文形式,发表了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唐亚梅教授团队牵头发起的PEARL研究(Intra-arterial Alteplase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Afte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这项研究聚焦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再通后预后不理想的临床难题,通过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设计,证实了血管再通后辅助动脉内溶栓的显著临床价值,为全球急性卒中治疗领域提供了来自中国的高级别循证新证据。
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卒中是导致严重残疾与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血管内治疗(如机械取栓)是目前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卒中的标准治疗手段,通过微创手术能快速开通堵塞的大血管,恢复血流。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一个严峻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医患双方:即便大血管成功再通,仍有超过50%的患者会因微循环障碍导致的“无复流”现象,最终遗留肢体活动障碍、语言功能受损等严重功能残疾。
“这就好比一条主干河流疏通了,但支流的堵塞仍让下游农田得不到灌溉。”唐亚梅教授形象比喻,“大血管再通解决了‘主干道’问题,但微循环(远端小血管)的血流灌注不足,才是患者预后不佳的关键瓶颈。”
为破解这一全球性难题,唐亚梅教授联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刘亚杰教授,牵头开展“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后动脉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rt-PA) 溶栓研究(PEARL)”。
这是一项覆盖全国28家分中心(含粤港澳大湾区多家核心医疗单位)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324例发病24小时内血管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研究团队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动脉内溶栓组(在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动脉内注射阿替普酶溶栓)与对照组(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
结果显示,动脉内溶栓组90天的良好预后比例(mRS 0-1)显著高于对照组(44.8% vs 30.2%),且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90天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在不增加出血等安全风险的前提下,辅助动脉内溶栓能让更多患者恢复独立生活能力。
唐亚梅教授表示,该研究为卒中再灌注治疗提供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湾区证据”,也是中国方案对全球卒中诊疗指南的重要贡献。
国际反响:重磅报告+专家述评,“湾区证据”获国际认可
PEARL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已引发国际学界高度关注。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闭幕式的“Late Breaking Science”(最新突破性科学进展)环节,该研究作为重磅内容向全球发布。此外,JAMA同期发表专家述评,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卒中领域专家Thabele M. Leslie-Mazwi认为研究结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突破性治疗新策略。
步履不止:从“一颗珍珠”到“珍珠系列”,持续攻坚卒中难题
谈及研究命名“PEARL”(珍珠),唐亚梅教授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PEARL’取自‘珠江河畔’的寓意,我们希望借着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创新热土的滋养,让这项起源于大湾区的研究像珍珠一样,为全球卒中患者带来希望。未来,我们将以PEARL为起点,持续推出系列多中心临床研究,共同构筑卒中防治的科研攻坚防线。”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该研究团队正携手湾区多家中心持续聚焦卒中领域的临床难题。PEARL-DOAC、PEARL-MeVO、PEARL-MERIT、PEARL-ICAS、MAGIC等一系列多中心临床研究正有序推进,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采写:新快报记者 程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