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记者 陈斌/文(VCG/图)
阳春三月,杨柳依依,吐新绿,现鹅黄。
柳树自古被认为是“报春的使者”,古人好柳咏柳自《诗经》便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出自《诗经·小雅·采薇》篇。
我们耳熟能详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诗词,一声声,一句句,无不借柳声情,借景抒意,就连2022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上,张艺谋也借助“折柳”谐音,表达对世界各国冬奥选手的依依不舍之情……
相对其它树种,柳树易栽植、适应性强、随处可种、成活率高的特性还是让它成为了人工栽培、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春发柳枝条的时节,婀娜多姿的柳条随风轻摆,端的是自成一景,为春天增色,自然也值得我们徜徉于山水湖桥庭阁柳树间坐看云卷云舒。
1
北京
三月看柳,绿条袅袅拥城隈
春黄浅而芽,绿浅而眉;夏丝迢迢以风,阴隆隆以日——柳树在北京地区的种植历史超两千年,老北京人对“柳”也算是情有独钟,向有“三月看柳”“春食柳芽”的习俗,甚至连胡同街巷的命名都喜欢夹带个“柳”字,如柳荫街、杨柳胡同、垂杨柳等。
所谓“三月看柳”,说的是春日柳条抽枝发新绿的时节,寻觅一处赏柳妙地,最好是水边堤岸的垂杨柳,波光潋滟的水面映照着,曼妙的春风轻摆柳条,更显生机勃勃,《红楼梦》里说“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画面感瞬间有了。
北京看柳赏柳的地方有很多,柳树作为北京主要的园林树种,历史上曾广为种植,圆明园、颐和园、北海、什刹海、玉渊潭等地的堤岸上,柳密如帘幕,初春时节最是吸引人前往观柳赏柳。
“西堤烟柳”说的是颐和园西南昆明湖的一处景观,蜿蜒数里的西堤,是仿杭州苏堤而造的一处重要景观带,也可以说是仿中有变,诗意更浓,有六桥点缀。
春日里新发的柳芽、刚抽的柳条,带着浅浅淡淡的鹅黄色,幼嫩而惹人欣喜,柳条随风摇摆,如轻拂水面,娇柔婀娜之态尽显,杜甫形容“柳桥晴有絮,雾凇扮瑶台”,说的就是颐和园西堤烟柳的妩媚。
“柳桥”一词源于汉代灞桥折柳赠别,从此中国人的浪漫也就随之遍布诗词歌赋,西堤的“柳桥”出自杜甫那句“柳桥晴有絮”,也堪称“西堤第一桥”,它是园中山水景观转换的分界点,桥东为万寿山佛香阁建筑群,桥西则为密柳扑人的茅舍隐隐,如此对比反差,更让西堤的柳成为占据C位的“主角”,天气晴好时,漫步于斯,湖、岛、亭、桥外,人在画中游。
作为北京看柳赏柳的另一好去处,“柳堤春晓”指什刹海前海堤岸。也不仅仅是看柳赏柳,什刹海可以说是去北京的必打卡地之一,这一片北京内城唯一最开阔水面的开放型历史街区,同时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景区之一,哪怕一年四季的不同时段在这里游荡逛吃都不会觉得腻。
春季看柳,夏日赏荷,秋季“银锭观山”远眺西山胜景,冬天的冰雪世界又是另一番光景——34公顷的水域面积与城市街区自然地融为一体,历史文化的积淀厚重而完整,大量的北京胡同四合院都可在什刹海景区找到,银锭桥上、烟袋斜街、钟鼓楼前——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形容得妙:“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此时画阁,垂杨岸,睡起梳头……”
2
杭州
柳浪闻莺,翠柳长堤声声慢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一湖春水,几重远山,道不尽的诗情画意,写不完的浮想联翩。
那翠柳长堤,楼船画舫,朝霞彩云间,月色波光中,居西湖十景之五的“柳浪闻莺”,说它是西湖最诗情画意的景点之一当不为过。
“柳浪闻莺”的景名始于南宋,前身是南宋御花园聚景园,垂柳遍插沿岸,风摆随之成浪,亭台轩榭、殿堂楼阁与绿柳垂坠、泉池澄碧交相辉映,故此得了“柳浪闻莺”的名号,“水月光中,烟霞影里,涌出楼台;空外笙箫,云间笑语,人在蓬莱”,字里行间,描绘的就是当年好景。
阳春三月,自当游走于柳浪闻莺处,看柳丝迎风,赏碧波汹涌,感受那翠浪翻空、肆意起舞的迷人姿态,好一派江南绮丽景象。
从南山路柳浪闻莺的正门进入之后,青石板步道与两侧的柳树便一同迎接着你的步伐了,千米长堤,遍植桃柳,百柳成行,千柳成烟。
万物生发的季节,柳树的新绿如丝绦,雀鸟在其间竞相啼鸣,间有樱花、桃花、杜鹃花等迤逦蜿蜒,桃红柳绿的画面里,垂柳展新枝,桃花邀莺啼,如此春日盛景,果如诗人笔下“如簧巧啭最高枝,苑树青归万缕丝。玉辇不来春又老,声声诉与落花知”的深邃意境。
3
兰州
左公植柳,春风也度玉门关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里这样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而到了清代,杨昌浚和了一阙却说:“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为何春风就能度玉关了呢?一方面是因为历史上的玉门关地址是发生了变化的,另一方面杨昌浚这首诗也是明明白白歌咏清晚期名将左宗棠的。
历史上左公曾两次率部西征,途中修桥筑路,广植榆、杨、柳,几年时间,从兰州到肃州、河西、哈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湘军所过之处,尽皆栽种上了“道旁柳”,可谓是连绵不断,枝拂云霄,后人遂以“左公柳”称之。
地处兰州市西固区黄河北岸的河口古镇,是黄河“黄金水道”的重要咽喉,古代黄河上游著名的四大渡口之一,源于汉,起于唐,成于明,兴于清,如今被重塑成一处仿古建集群的商旅之地,除了文昌阁、魁星阁等古建之外,河口古镇最值得玩味的是那株蹲据在黄河码头的大柳树“左公柳”。
这一棵“孤独”的“左公柳”,没有成行成烟的规模,但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厚重却足以令人震撼,那孤傲屹立的身姿,有如收藏着一代代的记忆年轮,在河西早春的光阴中,吐露着最早的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