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南北走向的建设六马路,以往站在环市东路天桥上看过去的时候一目了然,视线可直通东风路——如今,道路中间一个个红色水马切割了视线,分段围蔽起道路的那些红色水马及围蔽区内伸出“臂膀”的大型机械设备,无不在告诉路人:从2022年8月26日开始,建设六马路南北向围蔽,连接东风路与环市路的通道之一按下了暂停键,预计用时三年建设地铁站点“建设六马路站”。
建设六马路的“建设”二字,包含着这一片区的历史,这里曾拥有广州的无数个“第一”,这里的建筑新与旧交错层叠,彼此毫不违和,这里也曾是广州最浪漫、最国际范儿、多元化的街区之一,中西美食荟萃,各色人等穿梭,不同语言飘荡在空气里,在这里生活的人,与其它地方的人一样,游走在岁月时光的变迁,宠辱不惊,从容包容……
建设六马路表面上是一条路,但它更代表着一整个街区,是广州城市生活与性格的一簇鲜活缩影。
黎雪珍凉茶
曾拥有广州无数个“第一”的建六商圈
入了秋的广州“炎”值依然在线,走在被围蔽的建设六马路上,两侧店铺大多维持着正常的经营状态。
黎雪珍凉茶左右簇拥着各种潮流手打柠檬茶饮店或小资咖啡,荔银肠粉、一记面馆与世界各地的不同口味混居一堂让人各取所需——与最初的围蔽方案相比,现在实际涉及的范围及围蔽方式已改变不少,尤其是在长度不足一公里的建设六马路上,有东西向交会路口的地方都留出了行人和单车通道,没有“一封到底”,而临街大大小小的店铺也就得以基本维持正常营业。
梁新记小食店
建设六马路一带食肆林立,以一路之力可以让你的舌头环游世界,而拐进建设街里那些更为“家常范儿”的饮饮食食士多小店,让整个片区充盈了极为市井的生活气息,可时尚、可小资,更可接地气。
“我家从上世纪90年代初搬到建设五马路35号大院,这条路承载了我从童年到现在的所有。”已在此居住生活了三十年的赵先生啜了一口面前的冰滴咖啡,揉了下在脚下徘徊求抱抱的胖猫,开口道:“建设六马路不仅是一条路,它是一整个片区,从建设大马路到二三四五六马路,还包括中马路和横马路,这里曾拥有广州的无数个‘第一’。”
这些“第一”包括:上世纪80年代开业的广州花园酒店,设计方案出自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手笔,邓小平亲笔题写酒店名,堪称“改革开放的硕果和中外合作的典范”之一,而花园酒店的建成,也如磁铁一般吸引了越来越多高级写字楼、大型高档商场雨后春笋般围绕环市东路这一带兴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与外地人汇聚在这里,更让建设新村从“工人宿舍”逐渐转变了“人设”。
花园酒店对面落成于1976年的广州白云宾馆,它“中国第一高楼”的身份直到1991年“63层”广东国际大厦建成才被取代。
环市路天桥方向看过去的建设六马路
“63层”以200.1米的高度揽获当时全国最高地标建筑的名号,甚至是当时全世界最高的混凝土结构高楼,楼内的广东国际大酒店是当时中国最高的五星级酒店,大厦的64层设有直升机停机坪,是当时的广州唯一。
广州第一家麦当劳1993年在63层开业,当年排队吃麦当劳的盛况现在还有很多人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广州第一家星巴克,而且是24小时营业的星巴克,2003年在环市东路与建设六马路交界处的好世界广场一楼开业。
2004年开业的丽柏广场,恰如环市东、建设六商圈辉煌巅峰状态下的一面“镜”,映照出时代的发展变化,映衬出波段起伏的峰谷。
当年有广州“第一家奢侈品商场”定位、让世界顶级奢侈品牌如爱马仕等都设专营店于此的丽柏广场,随着广州城市中心东移,天河路商圈崛起成为新的时尚奢侈品牌聚集地而逐步被取替,也一样改变不了丽柏广场曾为“华南地区世界大牌最集中的高级购物广场”这一历史。
而生活在建设新村里的人们,总给人一种“宠辱不惊”,从容淡然之感。
新旧建筑交错层叠的街区即景
穿梭在乌龙岗、孖鱼岗的过去与现在
临近周末的傍晚时分,建设街上人来人往,人们一切如常,似乎建设六马路的围蔽并没有对他们的日常造成什么影响。
建设新村街市
路边临时的裁缝档、街巷转角处的牛杂档、捏着月饼包装壳坐在门口发呆的婆婆、遛娃的年轻夫妇、匆匆买菜准备回家的男女……白天刺目的阳光渐渐柔和了起来,光与影的交织,有种温馨的质感。
“工人新村是给建设工人住的,这是广州第一个工人新村,当时还是烂地,环市路还没建。”聊起居住的这些年代感极强的建筑,娴姐告诉新快报记者。
居民晨晚练体育活动点
上世纪50年代,广州市政府为改善工人的居住条件,在当时广州东区黄华乡建起这一片工人新村——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州第一个由政府拨款兴建的工人宿舍区,1951年动工,1953年建成,占地约13万平方米,由60栋平房和4栋二层楼房组成,4700多名工人及家属被安排入住,命名为“建设新村”——这,便是建设街“建设”二字的由来。
“建设六马路小学所在的位置,那时候叫‘乌龙岗’;现在的建设大马路当年是‘孖鱼岗小泥路’,建设中马路和建设二马路原先叫‘孖鱼岗’,华乐路那边叫‘青菜岗’,挖地基的时候还出土过不少文物。” 今天你依然可以在建设街见到“造币左”这样似乎比较拗口的门牌,这是因为居于曾经的广东钱局(现广东省委党校)附近,位置居其右的是造币右路,居左的便称造币左路,十分趣致。
建设六马路小学是赵先生曾就读的学校,他表示“乌龙岗”有什么“乌龙”不知道,但学校教学楼建在一座石山上却是到现在都还能看得到的。“搬过来35号大院的第二年,我上小学,每天迈着小短腿儿自己走路去上学,穿过建设街区里就看到有不少在一楼居住的人,把自己家开一小块出来,卖些零食日杂,那年代大家收入不高,用这样的方式帮补一点家用。”
建设六马路小学校园
2006年,广州市政府和越秀区政府出资对建设新村中心区域进行了全面综合整治,“顺便也清拆了不少当年那种很难看的防盗网。”
走在街区中,偶见不同年代的建筑楼宇在加装电梯,仔细观察,每一栋加出来那部分的颜色、用料可能都不一样,但并不觉得别扭,两栋旧时感的建筑之间望出去,花园酒店的身姿“横”进镜头,倒给画面增添了另外一种调性。
而建六商圈最能体现小资和浪漫身份的,当然要归功于那些林林总总散落在街区中的酒吧和异国风味餐厅,它跟广州其它集中在某一条马路上的“酒吧街”“食街”不同,它的酒吧、餐吧和情调一些的餐厅都是分散的甚至是藏匿的,你要“钻”各种巷子,如“探秘”一般找寻自己心仪的小店。
咖啡店里的喵
比如被赵先生揉搓的那只胖喵,就是在广州市自学考试委员会旁的巷中咖啡店定居的,咖啡店老板说这喵是他捡回来的流浪猫,可能之前流浪时太缺乏安全感,所以“居者有其屋”之后每顿饭都吃得特别多,终于用两年时间“长成了一枚敦实的胖子”,并且很亲人,求撸求蹭求抱抱,要么就懒洋洋地趴着睡觉,一副“喵生满足”的模样,岁月静好……
时代在变,城市的轨道交通也不断发展,建设六马路上的光阴故事,也将在四季的轮回里天天地流转。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斌
摄影:新快报记者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