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元两个面包、12.9元三份寿司……商家将当天没有卖完的食物进行随机搭配,以优惠价销售所谓的“剩菜盲盒”。这种食品盲盒销售形式如今悄然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兴起,有“尝鲜”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笔记“炫耀”,甚至有网友表示,“要定闹钟抢,手速慢了抢不到”。
“剩菜盲盒”里都有些什么?
6月27日10时许,记者在小程序惜食魔法袋上看到,一批名为“魔法袋”的商品“上新”,其品类多是面包、蛋糕、寿司等,标注着“随机搭配”“惊喜不同”等字样。记者随机下单预约了北京市朝阳区一家面包店的“魔法袋”,取货时间是晚上6点30分至7点50分。
当天晚上8点,记者来到这家面包店取货,17.9元的盲盒商品,已经用购物袋密封好。拆开发现,里面有一份红豆吐司、一份香肠餐包和一个毛毛虫面包。根据估算,这些产品如果以正价购买大概需要40多元。
商家告诉记者,盲盒里面的面包并非当天制作,但放到次日吃完全没问题;根据每天的实际销量确定盲盒的数量,一般每天7袋左右;买家大多是年轻人,盲盒产品一般上架就会“秒没”。
记者对比多个“剩菜盲盒”小程序发现,盲盒产品主要是面包、寿司和卤味,还有水果、奶茶等,其中有商家是知名连锁烘焙店;盲盒产品可以通过预约或线上购买的方式获得,取货时间多在晚上6点30分之后。
“剩菜盲盒”为何会出现?
根据公开信息,国外在几年前就出现了销售“剩菜盲盒”的应用软件。随后,这种销售模式逐渐在国内多个城市走红,如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等,惜食魔法袋、米粒盒子、趣小袋等本土化平台走进年轻人视野。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平台入驻商家集中在商圈、写字楼区域,用户可选择性并不多。
据业内人士介绍,鲜食类门店很难做到销量与预估产量完全匹配,这催生了“剩菜盲盒”的落地。
“剩菜盲盒”的食品安全能否得到保障?
对于消费者为比较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杨海霞介绍,健康人群可以尝试,不过购买时要注意看生产日期。“如果只是想满足自己的生活新鲜感,消费者对食物又没有明显的喜好,大部分食物都可以接受,‘剩菜盲盒’是可以尝试的;否则不喜欢吃就不吃了,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对于食物有限制要求的人群就不建议选择‘剩菜盲盒’。”
多位体验过剩菜盲盒的消费者向记者表示,“剩菜盲盒”既省钱又不浪费食物,还能增加惊喜,非常值得购买;不过,也有市民提出食品安全相关问题。“不会特地去买,因为一般这些都晚上才打折,那时候已经吃过晚饭了,就只能第二天吃,放隔夜就不新鲜了。”一位广州市民告诉记者。
杨海霞提醒,如果是剩菜,最好做到即买即吃,不要过夜,以免有食品安全的隐患。“总之,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去挑选食物,比如有些人的身体状况有特殊的食材需求和禁忌,也有量的限制,无法保证盲盒中的食物可以满足,也会造成更多的浪费,吃掉又会对身体带来负担。”
食品能否以盲盒形式销售?
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律师赵晓林告诉记者,盲盒经营是一种新型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本身并不为法律所禁止,但需要注意的是,盲盒经营需要依法依规开展。
“2023年6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对盲盒经营行为进行了全面的规定。其中,该指引第五条明确规定,不具备保障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条件的食品、化妆品不应当以盲盒形式销售。“剩菜盲盒”的经营方式并不违法违规,但需要注意必须保证食品安全,且不得进行虚假宣传、欺诈、隐瞒食品真实情况、违背公平交易原则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赵晓林说。
盲盒多为临期食品
未标注信息受质疑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国内“剩菜盲盒”以临期食品居多,一般为餐饮商家当日未售出的库存和快到期的食品,因此商家通常规定,消费者一般在下单10分钟内和距离截止取货时间至少5小时才能取消订单,否则无法取消和退款。对此,也有消费者称,如果买到不合自己口味的食品,反而会造成浪费。
不少门店在消费者到店取货前,已经完成了装袋工序,由于“剩菜盲盒”多是现烤现制食品,因此包装上通常不会标注生产信息。消费者不仅看不见食品,连应该标注的配料表、保质期、保存条件等信息也通通在外包装上消失了。
还有消费者担心食品里面含过敏物质。目前只有一些商家在商品页面有忌口和过敏源提示:“如果你有忌口,或者对某些成分过敏,请提前向商家咨询。”
更多消费者担心会买到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吃完后肠胃不适。
对此,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任超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商家在售卖临期产品盲盒时,应在产品包装上清晰标示“临期”或其他相应内容,并提供产品的保质期信息。这不仅是经营者的法定义务,也是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应有之义。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