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公益版开版至今,助1600多名重症孩子被看见被关怀
13年前,新快报天天公益版横空出世,无数秉持善念的读者、网友、公益机构、爱心企业,见证它由一粒火种燃成一支火炬,照亮一方天地。
13年,接近5000个日子,我们让1600多名重症病童被看见、被关怀。
爱有回馈、有记忆、有痕迹。我们回访了13个温暖个案,他们是这一大群孩子的缩影。因为有千千万万爱心人士的汇聚,曾困于病房的重疾孩子,跨过人生道路上最难迈过的一道沟壑。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被看不见的手托举,熬过一次一次化疗,挺过手术,重获健康。今天让我们走近其中的7个案例。
我们可以在媒体的公益平台上拥抱来自社会各界伟大的爱,合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一件又一件小事,而经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淘洗,回首再望,竟惊喜地看到,就是这样一天一天、一件一件不曾停歇努力去做的事情,原来是如此美好。
柏谦柏鸿兄弟
治好重型地贫
孩子们重返课堂
“柏谦和柏鸿都顺利回校上学啦!”曾经肩负两个重型地中海贫血孩子的清远阳山妈妈李建英告诉新快报记者,自从孩子们治愈大病,一家人终于过上了“甜”日子。
以前,李建英的日子过得很煎熬。家里三个孩子,两个是地贫患儿。“大儿子柏谦和二儿子柏鸿经常输血、排铁,经济压力特别大。”她说,为了筹钱给孩子们治病,她和丈夫从清远阳山搬到广州从化,在工地日夜搬砖打工赚钱。
李建英是个心志坚定的妈妈。2016年和2018年,新快报天天公益两次报道了李建英挽救两名孩子的故事,并联系到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的救助金。李建英感激地说:“这笔善款给孩子们治疗地贫,提供了很大助力。”
随着孩子们逐渐康复,大病的阴霾从这个家慢慢散去。
如今,柏谦与柏鸿都已回归校园。“再也不用吃药、打针和输血,就是最好的童年。柏谦成绩还不错,经常拿奖状。”李建英说,现在她在老家开了一家小吃店,日子虽然平淡,但越来越有盼头。
黎家文
“活动给了我们勇气
新快报的帮助好长情”
“家文以前身体不好,也影响学习状态;现在他不用再输血了,重回校园之后,学习、做作业特别有动力。”家文妈妈张海红对儿子返校后的表现赞不绝口。
家文从小就患上重型地贫,家庭负担非常大。为了方便输血,张海红一家人从罗定搬到广州生活。“输不到血,家文就会像植物一样,一天天枯萎,我真是心疼极了。”因此张海红一直计划为儿子做骨髓移植。
2021年,已经8岁的家文还没能凑齐手术费。“眼见黄金手术期就要过去,我们就向新快报天天公益求助。没想到一篇报道,让我们获得救助,孩子完成了手术。”
移植后的家文随妈妈回到老家休养,不过母子俩与天天公益的缘分并未中断。“可以说新快报是伴随着家文长大。我们参加过报社举办的爱心团年饭、许愿瓶和六一欢乐童行活动,每次活动和交流都给了我们勇气。”现在,疾病成了过去式,不仅家文身体好了,张海红心情也由阴转晴,“谢谢新快报的帮助,好长情!”
罗心怡
“我一定会努力学习
珍惜来之不易的日子”
“我已经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了,还分在了重点班!”心怡兴奋地跟记者报喜。
心怡和爸爸罗流兵至今仍清楚记得,他们在广州暂住、求医的日子里,只要是逢年过节,新快报都会携手广州地贫家长会,慰问地贫患儿家庭。“我虽然年纪小,但印象很深刻。”心怡说,在她读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年参加了新快报举办的“六一欢乐童行”活动,和其他地贫患儿一起参观广州动物园。当时,她悄悄告诉记者:“我讨厌生病。因为总是看见爸爸求人借钱给我治病。”
2016年5月16日,世界地贫日刚过,罗流兵喜忧参半地告诉新快报记者:“心怡终于等到合适配型,可以做移植手术了,但手术费还差一截。”为此,天天公益版面将心怡列为温暖936号救助对象,配合慈善机构要求,通过新闻报道,助她申请到天使妈妈基金和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的大病救助金。
2017年5月,8岁的心怡终于等来了入仓移植造血干细胞的日子,康复后顺利“脱贫”。“我最感激新快报天天公益的记者和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的叔叔阿姨们。谢谢你们回应我的求助,资助了我的手术费,为爸爸减轻了不少负担。现在我病好了,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珍惜来之不易的日子。”心怡说。
徐剑锋
寻亲二十余载圆梦
两个家庭亲如一家
2022年清明节,徐剑锋(见上图,左)在亲人簇拥下,首次回到家乡浙江台州祭拜亡母。他亲手将亡母的“寻子杨素慧”的墓碑改为“慈母杨素慧”。
1990年,年仅4岁的徐剑锋在广州南方大厦被人贩子掳走,从此母子分离,思子心切的杨妈妈遍寻20多载也找不到儿子踪迹。由于常年郁郁寡欢,杨妈妈患上了肺癌。然而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仍不放弃,将寻亲遗愿托付给宝贝回家志愿者广东负责人燕子,请她继续帮忙寻找。
2022年,因天天公益的一篇报道,徐剑锋终于被找回。寻到自己的根,徐剑锋哭倒在母亲坟前,“妈妈,我已经寻回了家,你再也不用跋山涉水担心我了。”
徐剑锋告诉记者,自己在收养家庭与原生家庭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当年我从人贩子手中逃出来,一家好心人救了我,我长大之后还鼓励我找家人。我找回亲人之后,爸爸和姐姐都很感激他们。两家人还互相拜访过,现在亲如一家。”
郑鸿基
感谢你们让我愿望成真
陪我度过最枯燥的时光
2022年5月27日,新快报联合企业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的“许愿瓶行动”圆满落幕。同一天,“小瓶主”郑鸿基告诉新快报记者:“我要做移植了,等这一天等了10年!”
鸿基是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从有记忆起就离不开输血。为了攒治疗费,一家人都很节俭,鸿基也很少有自己的玩具。2022年,他的身体条件已达到移植标准,他向妈妈请求,想有一台手机陪伴自己进入仓移植,打发枯燥的治疗时光。然而,这对于生活本就捉襟见肘的莲姐来说实在是很为难。于是,莲姐联系上新快报许愿瓶活动,为儿子许下心愿。
报道刊出,热心的中行志愿者员工积极认领,并迅速实现了心愿。鸿基如愿以偿地收到了可以上网、看动画、听故事的新手机。这个“新伙伴”一直陪他完成骨髓移植手术,度过漫长的“隔离”养细胞时光。
“我的身体恢复得很棒!手术成功后,我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感谢《新快报》报道了我的故事,让我愿望成真。也感谢爱心企业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的大哥哥大姐姐,你们的礼物陪我度过了最枯燥的时光。”
邬汉英
带着社会大爱努力生活
热心做公益母女齐上阵
“我们家被重型地贫所累,不希望其他家庭步我们的后尘,所以我一直在做宣导志愿者。”邬汉英说,女儿嘉怡自小罹患重型地中海贫血,新快报天天公益是母女俩最密切的“朋友”。
“天天公益陪着嘉怡成长,每年都在关心我们。”她说,2013年第一次参加爱心团年饭活动,嘉怡才12岁。“我在会场做志愿者,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看节目、吃美食,特别开心。”邬汉英说,那次活动之后,女儿拓宽了自己的社交圈子。
嘉怡一直通过输血、排铁保守治疗,错过了最佳移植年龄,母女俩只能学会与重型地贫“共处”。邬汉英所指的“共处”,除了带着女儿定期接受输血治疗之外,还带着她做志愿者,倡导无偿献血、倡导预防地贫。在新快报举办的许愿瓶行动、爱心团年饭等活动中,嘉怡多次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和妈妈一起为“贫友”们服务。每次做公益时,嘉怡脸上都笑靥如花。
“嘉怡今年22岁了,现在一家琴行教儿童钢琴,收入稳定。”邬汉英告诉新快报记者,女儿平安、快乐就是她最大的追求。她更感谢新快报天天公益常年关注重型地贫群体,陪伴他们度过每一天。
洪岁英
儿子许愿成功获排铁泵
妈妈回报社会做志愿者
“感谢新快报的公益活动,现在我的儿子阿钧,带着当年新快报许愿瓶活动帮忙链接到的排铁泵去上大专了,他把自己照顾得很好。”重型地贫患者阿钧的妈妈洪岁英告诉记者,与天天公益结缘后,她一直坚持做志愿者,以此回报社会。
洪岁英记得,2020年18岁的阿钧因为排铁泵坏了,打不了排铁针,输血过程沉淀在体内的铁元素持续影响他的身体脏器。“幸好有新快报许愿瓶活动,将阿钧的迫切心愿传递给爱心企业,我们家阿钧终于换上崭新的排铁泵。”阿钧今年考上了大专,洪岁英自豪地说,“大龄重型地贫患者已经不考虑移植,但生活仍要继续,很开心看到儿子这么争气,以后能自立。”
阿钧虽已自立,洪岁英仍不打算“退休”,她依旧活跃在倡导无偿献血、倡导预防地贫的志愿队伍中,“接下来报社有什么公益活动需要志愿者,记得叫上我哟!”
天天公益爱之回响,并非雷动之声。它是一棵棵绿草破土而出的动静,一朵朵鲜花迎风绽放的声音。还有很多像家文、心怡这样被新快报帮助的重症患者,他们是一朵朵灿烂的浪花,在时代的浪潮里奔腾,在旅途中勃发成为新的公益力量,如此往复,澎湃而前。
从受助到助人,微光浇筑大爱,传承不止,生生不息。
这就是公益的魅力,也正是新快报天天公益的期冀。
■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严 蓉 潘芝珍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