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清远英德市黎溪镇铁溪村福龙围组股份经济合作社与中建五局就田园乡村项目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对福龙围片区1443亩土地进行整体打造,提升村庄风貌,开发旅游、康养、研学、酒店民宿等,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这份协议签订标志着英德市农村“三块地”(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近年来,英德市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激活土地资源,蹄疾步稳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试验,激活农村土地资源价值,在探索城乡融合的“英德经验”上不断涌现新成果,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推进耕地整合整治 万亩撂荒地变丰收田
为提高土地资源效益,英德市由市统筹,以镇街为实施主体、村经济合作社为建设主体、财政奖补为引导,推进耕地整治工作,全面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推动耕地连片规模经营。截至目前,累计已实施农村耕地整合治理面积28518亩,兑现奖补资金2197.5892万元,取得积极成效。
驱车来到九龙镇石角村的千亩大豆繁育基地,茂密的大豆汇成绿色的海洋。“这些豆子已经结荚了,10月底就可以收。”九龙镇党委副书记邓雪辉娴熟地拨开叶子查看豆角后,一脸开心地说。
近年来,九龙镇积极探索农村综合改革,截至今年8月,整合土地6.4万亩,规模性流转土地近2.5万亩,规模性高质量农业产业已具雏形。大豆繁育基地也是英德市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推动发展粮食和重要油料作物生产工作试点。九龙镇去年引进清远市侬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侬联农业”),与石角村、新田村等所属村小组、村民签订为期10-20年的土地流转合同,流转耕地整合“大田”5000余亩,发展“企业+基地+农户+绩效”的“春玉米+夏大豆+冬油菜”一年三熟“订单式农业”种植模式。在侬联农业总经理徐玲看来,农业是必须长期持续投入的事业,有规模才能有效益,来到九龙投资农业,看中的正是大规模的土地资源。目前基地除了提供长期就业和临时岗位,也带动村民种植大豆、玉米,解决种子、肥料、技术和销售等问题,助力村民增收。她还计划明年对种植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分给各村种植,让利于民。“只要村民愿意跟着我们干,我们就带他一起致富。”徐玲爽朗地说。
土地整合流转后,撂荒地变丰收田,这样的场景在英德市已遍地开花。西联村组织所属几个村民小组对连江岸边800多亩撂荒地进行整合治理,引进企业种植双造优质丝苗米,解决了散户种粮不挣钱甚至亏本问题。“政府承包土地后,做好整地、修建机耕路、水渠等配套设施,增加了对企业的吸引力。”西联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月静说。西牛镇塘面村根据实际划分“三块地”(菜园地、机动地、流转地),引导村民整合出1300多亩流转地,引进企业种植韭菜、麻竹笋等,推动土地资源提质增效。
着力推动“三块地”改革 探寻城乡融合“英德经验”
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改革试点,统称为“三块地”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痛点、难点。
自2021年开展农村“三块地”改革以来,英德制定《英德市连樟样板区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英德市连樟样板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暂行办法》等11份配套文件,并将连江口镇连樟村、城樟社区淡地组、黎溪镇铁溪村福龙围组等村作为改革试点村,努力探寻城乡融合的“英德经验”。
启动“三块地”改革后,黎溪镇铁溪村福龙围组将“经济合作社”改制成“股份经济合作社”,并根据村民意愿推出2770平方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120亩农村承包地流转地折股量化,入市交易,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盘活土地资源和集体资源。
今年10月11日,福龙围组“三块地”改革又取得重大进展。福龙围组股份经济合作社与中建五局正式签订田园乡村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将和中旅集团一起,对福龙围组1443亩土地进行整体打造,结合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旅游、康养、研学、酒店民宿等,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全面促进福龙围乡村振兴。“这是我们‘三块地’改革的延伸。”福龙围经济社理事会成员邓英明表示,通过“三块地”改革整合好土地资源,再引进有实力的企业盘活资源,就能带动村民和村集体增收。
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机制 破解农村土地改革难点
宅基地算是农村“三块地”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为此,英德市积极推动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鼓励各镇结合实际探索和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机制和举措。
走进连江口镇城樟社区淡地村,精致靓丽的野渡谷民宿令人眼前一亮。时尚的玻璃咖啡屋掩映在湖光山色之中,座座民宿小屋临湖而建,精心布置的花草、秋千、凉棚营造出自然恬静的美丽乡村风光。
“水库移民后村里很多房子都空置了,淡地村通过‘三块地’改革流转了30亩闲置宅基地和40户旧农房,引进企业发展乡村民宿,村集体有租金和分红,村民有分红和岗位。”城樟社区党委书记邓先勇说。“野渡谷民宿工作人员告诉新快报记者,民宿2020年10月开业,有40间房,平时入住率六七成,节假日则会订满,年营收约800万元。民宿加上种植基地带动就业800多人次。
在西牛镇小湾村,塘面组创新推进“两补一交”宅基地管理模式,即拆除泥砖房、旧楼房收回旧宅基地,村集体按占地面积补偿个人100元/㎡、300元/㎡,个人向村集体申请使用宅基地建楼缴交200元/㎡,拆除600余间泥砖旧楼房;再遵循“四个统一”(统一朝向、面积、高度、外立面)重新规划和建设,妥善解决了宅基地管理混乱、用地粗放等问题,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如今走进塘面组,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硕大的池塘波光粼粼,在古树、凉亭的点缀下更显开阔幽静,一排村居沿塘而建,整齐美观。“以前很多村民过年都不愿回来,现在时不时回来看看。”小湾村老支书曾水先高兴地对新快报记者说,通过宅基地改革和土地整合,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引进了蔬菜、麻竹笋等产业,村集体年收入有50多万元;村民的发展劲头也更足了,“大家都同意五年不分红,先搞好村里建设”。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通讯员 毕安盛 张涓涓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飞
校对:马少俊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