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登上各平台热搜,引发网友热议。不少家长、学生和网民反映中小学校课间10分钟学生活动受限制,比如“都待在教室”或“限制在教室门口活动”,“连楼道都不可以去”。山西晋中还有一名老师发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称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
新疆伊宁、山西太原、广西南宁、河南郑州等多地官方近日分别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就此问题作出了回应。有的学校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再次强调课间让学生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有的地方则表示,课间10分钟时间比较短,学生主要用于喝水、上洗手间、调整状态,不建议学生进行跑步等剧烈运动。
有新疆网民10月25日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称,孩子就读于伊犁州伊宁市某小学四年级,课间休息时间不允许孩子出去玩,只能在教室活动,说看见有出去玩的扣班级分,孩子正是跑跑跳跳的年龄,连课间活动都不允许了,希望有关部门管管。
伊宁市教育局10月30日回复称,关于课间休息不允许出去玩的问题,经伊宁市教育局双减办核实,因学校学生数较多,校方为了考虑孩子的安全问题,德育处要求学生错峰有序地课间活动、课间休息,并有序如厕。
另有山西网民10月21日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称,我曾留言反映太原市小店区某小学南中环校区课余时间不让孩子自由活动的事情,但我发现事情并没有好转。以前课间休息的10分钟,孩子还可以出楼道去连廊活动,但不可以去操场,最近连楼道都不可以去,课间10分钟只可以去打水、上厕所。下午25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依然如故:集中起来做操。
太原市政府办公室10月27日回复称,经小店区政府核实,学校自查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再次强调课间活动时,让学生在操场上自由活动,自由组织丰富的体育运动。老师将在学生课间活动时,监督学生注意安全。
还有一位广西网民10月20日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称,学校课间禁止学生到楼下操场、篮球场或乒乓球场自由活动,都是限制在教室门口活动。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们课间下楼活动?课间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课间10分钟童年。
南宁市西乡塘区留言督导小组10月26日回复称,经了解,南宁市衡阳东路学校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严格执行“两操”制度,认真做好课间操和眼操。大课间期间所有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到指定地点进行广播体操和跑操等体育训练,学生每天校内户外体育运动1小时。为了增加课间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学校开发了一套集体育、艺术于一体的室内课间操,每天课间前3分钟学生有序在教室内体育锻炼,课间操结束后学生可离开教室自由活动。室内课间操是衡阳东路学校课间活动的创新模式,学生集中锻炼让课间活动更加有序,同时也解决了因下雨等极端天气学生无法到室外活动的问题。学校课间10分钟时间比较短,学生主要用于喝水、上洗手间、调整状态。为了不影响下节课的课堂效果以及因为准备活动时间不充足可能引起意外损伤,故不建议学生课间进行篮球、乒乓球或跑步等剧烈运动。南宁市衡阳东路学校不存在禁止、限制学生在教室门口活动的情况。
另有河南网民10月19日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称,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平小学课间10分钟只允许孩子接水、上卫生间,在走廊里走动下,每天的课间操也只有下午可以在户外开展,小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教室。建议学校开放课间10分钟户外活动,让孩子在户外原地活动一下,呼吸新鲜空气。
郑州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0月26日回复称,反映的问题我们已查收,已即时转郑东新区管委会处理落实。经查,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平小学严格按照学生课间的相关要求,每节课课后有序、安全地组织学生课间十分钟活动,学生所在年级不同,课间活动内容也有不同。同时,学校设有大课间活动,充分考虑班级数多,活动空间有限的因素,采用室内和室外两种形式,轮转进行。午餐后老师也会根据实际天气情况组织学生到室外活动。在今后工作中,学校会创造更多机会、拓展更大空间让学生室外活动,锻炼身体,保障教学秩序。
为何小课间学生被过度约束的现象频发?
有教师表示,主要是因为场地有限、人员密集,学生在操场上玩耍时常常出现磕碰等意外情况。
河北某县一所小学的教师说,一旦学生课间活动时出现磕碰等意外情况,校方不仅需要向家长道歉,还可能涉及经济赔偿。为此,学校干脆强调课间纪律,减少孩子外出活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此外,场地的客观条件限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多名受访教师反映,不少城区学校教学楼建得比较高,小课间只有10分钟,学生跑上跑下电梯不够用,楼道狭窄容易产生拥挤踩踏风险。而且,市区学校的操场规模小、孩子多,常常也跑动不开。
不少家长认为,约束孩子课间活动,主要是学校和教师为了方便管理、减少麻烦。
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也认为,小课间被过分约束的做法违反教育部的规定,也是学校管理粗放、懒政的表现。严格限制中小学生课间活动范围、活动强度,虽可减少意外发生的几率,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人民日报评论:不该消失的课间10分钟
据人民日报: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这一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则视频里,课间10分钟期间,7成左右学生不出教室,即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调整呼吸的中场休息,何以如此紧凑?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现象。
“下课铃怎么还不响”“老师千万不要拖堂”……对不少学生来说,这是课堂上最后几分钟的“难熬”心态。客观来说,经过40多分钟的“知识密集型劳动”,短暂的休憩既是身体的停顿,也是心理的调整。或闭目养神,或悄悄打盹,或窗前远眺……不少同学会选择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度过这“奢侈”的宝贵时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不安静”“出不出教室”,并不能构成评判课间休息“充不充分”的理由。
真正值得重视的问题,是那些“消失不见”的课间十分钟。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家孩子处境相似:“10分钟里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不能去操场,不能上下楼,甚至不能出教室”,“课间有老师巡查,被发现在走廊上奔跑,要扣班级分”……这些有意无意的做法,让难得的放松只能“见缝插针”,把紧张的学习节奏直接“拉满”。
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弹簧如果长时间绷得太紧,就容易失去弹性、丧失活力。事实上,保障课间休息或者活动的时间,既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不管走出教室与否,在充足的、有保障的、没有压力的课间,自由活动大有裨益,既可以放松身心、保护视力,又能够联络友谊、培养交际能力,还有助于恢复注意力、提升下一节课的学习效果。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也的确有老师“有苦难言”。“学生在课间活动发生意外,家长会找学校或老师麻烦,甚至打官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心态,必然会对课间时间“严防死守”,“一刀切”成了简单且保险的做法。只不过,确保学校课间既“生动活泼”又“安全有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底线要求。此前教育部颁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与此同时,学校也不妨在注重防范风险、排除安全隐患上多下功夫,比如,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设置警示标志、购买责任险等,为孩子活动提供可靠的校园环境。
当然,也有不容忽视的更深层原因。有人就表示,“取消课间活动问题不大,节省出来的时间还能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对不少老师和家长而言,“分分必争”。在他们眼里,孩子要在分数上“争先恐后”,就要在时间上“争分夺秒”。这种观念,本质上还是教育功利性的表现。必须要明确的是,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的工程,既要注重开发智力、培育人才,也不能忽视发展身心、完善人格。“欲速则不达”,寄希望于靠课间十分钟来提高成绩,恐怕只会南辕北辙,最终适得其反。
“听那叮铃铃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活动活动,让我们那握笔的手指摸一摸皮球,让快活的叫喊冲出喉咙。”一首儿歌,万千童趣。歌曲里描述的场景,是许多人的温暖记忆。把课间10分钟“真正”还给孩子,“让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或许这样孩子们才会跳得更高、喊得更响、跑得更远、成长得更好。
这正是:
课间十分,人生一世。
循序渐进,方得始终。
来源:澎湃新闻、人民日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