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身险规范即将“两周岁”
互联网人身险规范实施即将迎来两周年,2024保险“开门红”也缓缓打响。在“线上产品简单化,复杂产品线下走”的监管风向下,多家险企带着一年期的百万医疗险走进直播间。
新快报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保险直播间,既有“能保障所有疾病和意外的产品”,也有五花八门的投保“福利”,更有主播避开责任问题的催促下单声;走出直播间,线上投保“首月1元”“免费赠险”“免费领取”等“福利”又开始冒头……又到年底投保时,“家人们”真能捞到着数吗?
网销现状
首次实施定价回溯监管
进入11月,中国人寿、平安人寿、中意人寿等险企纷纷打响“开门红”,分红型的终身寿险、搭配万能险的年金险是主力产品。有保险经纪人感叹,在互联网人身险新规实施后,消费者能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购买的储蓄型保险产品大大减少。
何为互联网人身险新规?指的是2022年1月1日实施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将分红型、万能型、投连型产品明确排除在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范围外。同时规定经营互联网人身险产品的险企需满足“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120%,核心偿付能力不低于75%”等基本要求,经营储蓄型产品的需满足更高阶的要求,不少险企因此暂停互联网人身险业务。记者注意到,2022年暂停该业务的爱心人寿、中韩人寿、英大人寿目前仍未恢复。
互联网人身险新规的另一大要求是所有产品均要备案为互联网专属,和线下销售的产品形成差异。彼时,大批产品下架作出调整。如今,在售产品或条款的名称一般带有“互联网版”“互联网”等字样。
与之配套的是,监管部门首次实施分渠道定价回溯监管,要求险企定期回溯实际经营结果与定价假设偏离情况,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实际经营与定价假设偏差程度大于或等于50%的向监管部门主动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其中保险期间一年及以下的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预定附加费用率不得高于35%。有业内人士指出,若赔付率过低、费用率过高,会损害到消费者利益。
以众诚保险为例,年初公告称,一款意外险的费用率指标偏差达1187%,是其保费规模小且单均保费低,费用分摊规则所致。同时,当前风险无法满足大数法则等原因导致其再保后赔付率指标偏差为100%。
直播赛道拥挤
在互联网保险监管不断强化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卷起了直播“带货”的浪潮。据不完全统计,众安保险、泰康在线、平安健康险、人保财险、国寿财险等险企均有在短视频平台直播销售保险。以直播次数较多的众安保险、泰康在线、平安健康险为例,三家险企分别开展了427场、726场和541场直播,一天开两场并不少见,一场直播内直播间的观众人数可达500人。
据了解,众安保险、泰康在线等险企主打一年期的百万医疗险,中国人保则主打保障长期的商业养老保险等。
投保步骤方面,消费者在直播间投保与微信小程序等官方线上渠道别无二致。与一般线上投保不同的是,在直播间投保可向主播提问,及时获得帮助。
然而,新快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保险行业的直播营销存在多种销售误导风险。
记者调查
避重就轻
众安保险主播回避免赔额疑问
李小姐在直播间买了一份百万医疗险。今年6月,她因骨折接受了手术,此后咨询才知,她买的保险虽然重大疾病无免赔额,但一般医疗保障责任经基本医保报销后有1万元的免赔额,她投保时毫无了解。
据了解,百万医疗险是近年的“网红”保险产品,保障期多为一年,保费在数百元不等,保额可达数百万元,一般医疗保险金都设有1万元的年免赔额。新快报记者进入各家保险公司的直播间观看后发现,针对免赔额的介绍并不突出,有些甚至会直接略过。
“1号链接是给您保所有的疾病和意外……”新快报记者进入某保险公司的直播间时,主播正在推荐一款百万医疗险。介绍产品时,主播重点突出其保障责任之丰富,“大到胃癌、肺癌、乳腺癌,小到普通的结节、结石囊肿、息肉,因为这个疾病或者意外产生的住院医疗费用都可以进行报销”“产品不限制报销理赔次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于保险产品保障的限制信息,在直播间的页面以及主播的介绍中较少出现。以免赔额为例,记者浏览了5个百万医疗险的直播间,都没有把1万元的免赔额显示在直播主页面,需要观众点击具体的投保链接翻阅查看。
面对保险产品是否有免赔额的疑问,主播们的回答也是“各显神通”。中国人保的一名主播在介绍一款长期医疗险时说:“我们这款产品可以做到0免赔,只要在投保时勾选……”在众安保险的直播间内,观众的问题不多,屏幕内容滚动缓慢,但记者关于免赔额的两次提问,均被主播无视略过。该主播当时在讲解的一款百万医疗险,一般医疗责任有1万元的年免赔额。
误导宣传
泰康在线将犹豫期列为“直播特享”
直播电商的催单话术,在保险直播中同样存在。“今天以家庭为单位投保更加有优惠,投保第一单按照正常价格,第二单的保费打八折。”泰康在线旗下直播间的一名主播如此介绍一款百万医疗险。无独有偶,众安保险网售的一款百万医疗险也给出了“直播专享”保费优惠:“第二单-5%;第三单-10%;第四单-15%;第五单及以上-20%”。太平洋健康险的直播间福利为2位及2位以上(家庭成员)保费省5%等,“今日投保专享5重权益,住院垫付、重疾绿通、特药上门等”。
直播间投保真的更优惠?
新快报记者查询发现,以泰康在线上述产品为例,24岁男性在直播间投保每月保费为24.5元起,而微信官方小程序一款类似的产品每月保费为26.3元起,但两款产品都可以享受上述保费优惠。太平洋健康险和众安保险直播间销售的百万医疗险,在其微信官方小程序也有销售,两个渠道投保的费率相同,直播间投保的福利在后者投保同样可享受。
新快报记者注意到,泰康在线的多个直播间将“15天内无理由全额退”列为“直播特享”,此项“福利”对应的是百万医疗险具有15天犹豫期。
据记者了解,10-15天的犹豫期是目前一年期百万医疗险的常见设置,即投保后在该期限内可全额退保。
鱼目混珠
网络直播人员须“持证上岗”
今年9月,有用户在黑猫投诉发帖称,他进入一个讲保险的直播间,主播表示可以帮客户一对一规划保险,他交了69.9元,对方“敷衍地给了一张表完事了”。用户申请退款却遭拒绝。
在保险行业直播中,保险公司是主力,其次为保险经纪公司及其员工,通过在直播间讲解保险整体配置思路和具体产品分析,吸引观众进行免费的1V1咨询。这些直播间的特征为账号已进行企业认证。
然而,有险企发布风险提示指出,一些文化传媒公司、咨询公司等业外机构在未取得保险中介从业资格的情况下,擅自开设短视频直播平台账号进行直播营销。很多主播非专业人士,对保险知识一知半解,为了博眼球、炒噱头,营销过程中潜藏了很多风险,直接损害到消费者利益。
2021年2月起施行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明确网络直播人员须“持证上岗”。当中提到,保险机构从业人员应在保险机构授权范围内开展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从业人员发布的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内容,应由所属保险机构统一制作,并在显著位置标明所属保险机构全称及个人姓名、执业证编号等信息。
治理
“首月1元”层出不穷 平台开展专项整治
除了直播间,互联网保险营销乱象也有再度抬头现象。今年4月以来,关于“1元领600万保险”的宣传不断冒出。有调查报道指出,部分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广告,存在过度营销、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诸多乱象,其中“首月1元”“免费赠险”等方式对消费者的误导尤其明显。
近日,记者以“保险 首月”为关键词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共获得490条结果。多位投诉者称,受“首月1元”的广告吸引,自己或家人投保了保险,后续每月被自动划扣数十元的保费,投保时间最早可追溯到2021年。最近的一条投诉发布于11月1日。
在保险营销中,片面宣传“首月0元”“首月1元”“免费领取”,以“零首付”等套路给人优惠错觉,实际上是将保费分摊至后期,消费者并未真正享受到保费优惠。监管部门指出,销售时商家未将此情形告知消费者,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广东轻松保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下称“轻松保”)、水滴保险经纪均因此被罚款百万元。
8月末,抖音发布“保险治理”专项行动阶段性进展公告称,平台发现部分账号通过“1元起”“90%的人都来买”“今日仅剩**名额”等描述,夸大购买产品的低价门槛或必要性诱导用户购买相应保险产品。对于以上账号及内容,平台已按社区规则进行严格处置,共处理相关视频近万条,下架广告1.5万余条,同时对部分账号进行功能限制等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人身险新规已从源头上规范了首月“0”元等销售误导问题,规定保险期间一年及以下的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分期缴费的、每期缴费金额应一致。
健康险“魔方业务”存陷阱 监管部门叫停
8月下旬,记者通过一条营销短信的链接投保了泰康在线的一款医疗险,该产品投保页面显示“99%的用户选择升级、享更多保障”。以重疾医疗保险金为例,基础版和升级版均为600万元,前者免赔额为10万元,最高赔付比例为10%,后者0免赔,最高赔付比例为100%。记者在投保的同时完成了升级,产品首月和次月保费分别为0.8元和43.5元,全年应缴纳479.3元。
有险企指出,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健康险业务,“魔方业务”通过设置高额免赔来控制承保风险,简化核保要求,受到保险公司青睐。设计者利用线上无感支付等特点,将首月的支付金额做得很低,具有一定的隐藏和欺骗性。
健康险“魔方业务”与“1元保”手法类似,今年监管部门对新发现的健康险“魔方业务”也开展了治理。7月下旬,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下称“深圳监管局”)向业内下发通报称,近期发现辖内个别财险公司将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的医疗险、重疾险或免费赠送的低保额、高免赔重疾险作为“引线”保险方案进行获客,进而引导其“升级”投保常规医疗险或重疾险。深圳监管局指出,该业务存在产品开发管理不合规、营销宣传不规范等四方面问题和风险,即日起辖内财险公司不得开展任何上述或类似模式短期健康险业务(详见新快报8月9日报道《健康险“魔方业务”在深被叫停》。
然而,目前仍有保险产品以升级保障为营销噱头。11月2日,新快报记者在“轻松保”旗下平台发现,该平台在售的3款医疗险、意外险、重疾险均在宣传页面注明升级前后的保障、保费差别,保费信息以较小的字体呈现。3款产品分别由泰康在线、众惠相互和利宝保险承保。以记者投保的基础版重疾险为例,每月保费为0.39元,总保额103.1万元,其中,重疾保险金和特疾保险金分别为1000元和20000元。升级后,次月起保费为20.58元/月,总保额升至343.3万元,包括增加重疾保障30万元等。
记者观察
互联网保险经营应以合规为先
填写信息,点击确认……消费者在弹指之间即可成功投保一份互联网保险。诚然,近年来,互联网保险产品持续推陈出新,业务模式不断变革,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以及持续健全的服务。
但无法忽视的是,一般消费者独立完成投保互联网保险仍有一定难度,主要源于产品条款如“天书”。消费者不仅要清楚各类产品的定位,还要单独理解产品的保障责任、责任免除等重要内容。网络投保中,未正常进行健康告知导致健康险的理赔纠纷尤为常见。
在直播间投保,主播的在线帮助能否消除理赔隐患?就记者观察来看,目前各家险企的直播间以销售话术为主要输出,追求速度快。观众们对产品的疑问集中于:80岁能否投保、是否有保险合同等较基础问题,较少触及理赔相关的知识。
有研究显示,理赔难是互联网保险消费者的一大担忧。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洞察报告》指出,投保便携是整体人群线上购险的首要原因,占比63%;身边人理赔被拒是消费者停止缴费的第一大原因,占比54%。此外,保险条款看不懂、投保过程复杂属消费者的常见困扰。
如今,越来越多案例表明,互联网保险交易中消费者常为劣势方,行业顽疾难除是重要的原因。今年5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披露一起涉互联网平台投保的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案件,某消费者在选购保险产品时,需要通过滚动页面才能看到关于免赔额的信息,保险公司没有作出足以引起消费者注意的提示并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作出明确说明(详见新快报5月31日报道《免赔条款“藏”深处 互联网保险“扯皮”多》)。7月,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法院发文称,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涉案保险公司在与消费者签订和履行互联网保险合同的过程中,存在保险条款规避责任、未如实告知免责条款、宣传存在诱导或误导投保人、特别约定条款未全面展示等问题。
对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北京鑫科金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甘玉涛认为,解决方式首先是建立信息披露机制。要给消费者提供监督和评估保险公司诚信度和服务质量的方式。其次是强化消费者自身保护意识和能力。消费者需要提升保险素养,还需要增强维权意识。
记者留意到,由于自身的广泛性,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创新隐藏着较大的风险。无论是层出不穷的“首月1元”,还是横空出世的“魔方业务”,种种乱象表明,保险业的风险暴露和监管介入均存在滞后性。不当创新的后果是长时间的“补救”,以及行业口碑的崩坏。遏制互联网保险乱象,不能单纯依靠监管部门的被动整治,更重要的是市场企业的主动作为,依法合规经营,创新与审慎并举。
采写:新快报记者 林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