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1月20日上午10点,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和黄埔海关联合举办广州知识城综合保税区获批新闻发布会。记者在会上获悉,广州知识城综合保税区由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整合优化而来,创广东2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同步异地迁址整合优化之首例。这是广州市第4个获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综合保税区,也是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第2个获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综合保税区。
南北联动,“做减法”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优化
自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广州开发区结合全区经济实际情况,统筹谋划全区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广州保税区、广州保税物流园区、广州出口加工区)整合优化工作,在全省首创对特殊监管区域“做减法”。其中,广州保税物流园区原址原面积整合优化为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已于2020年5月获批,2021年3月通过验收。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广州保税区和广州出口加工区整合优化为广州知识城综合保税区。
“知识城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0.82平方公里,具有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等基本功能,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对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州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保税业务管理局局长代新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将完成历史使命,广州开发区一南一北将拥有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广州知识城综合保税区2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
“知识城综合保税区获批后,将与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资源共享、分工合作,形成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发展格局。”广州开发区保税业务管理局常务副局长隋影表示。
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依托“临江靠港、湾顶明珠”的区位优势,立足原有的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基础性功能,聚焦发展保税汽车、跨境电商、物流分拨、保税维修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对外开放新高地。知识城综合保税区将围绕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提出的“开放合作示范区”等战略定位,重点服务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税研发设计、中试生产、保税检测、融资租赁和保税加工等产业,辐射带动广州周边产业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建设。
创新模式,“做加法”打造开放合作示范区
“中新广州知识城和知识城综合保税区,两种高能平台叠加政府和海关多方面政策红利,知识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在这里融合发展、互促互进,必将产生‘1+1>2’的效果。”黄埔海关副关长、党委委员、一级巡视员周运保说。
据了解,知识城综合保税区位于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联动发展区(知识城片区)内。在“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综合保税区”的政策红利叠加下,知识城将构建要素更为集中、链条更为完善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快速链接国际化物流网络,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合作。
中新广州知识城合作事务办公室党组成员、国土规划处处长郭法友表示:“知识城综合保税区的设立将为知识城打造创新合作示范效应的国家级双边合作区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知识城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地发展开放型经济。”
自申报以来,知识城综合保税区采取边申报、边招商的模式,重点招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发展形成“保税+研发设计、成果孵化、高端制造、检测维修”的“1+4”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已有卓志、智特奇、轩一生物、新加坡国际物流等项目有意向入区发展。
“综合保税区是一个更开放的平台,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转型方面,对我们很有帮助。”首批进驻知识城综合保税区企业,广州智特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拓展部经理江华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将立足知识城综合保税区研发平台加大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和海外业务拓展。
顶级规划,“做乘法”优化叠加政策优势
综合保税区是目前我国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
“综合保税区享有进口货物保税、国内货物入区退税、区内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等优惠政策,在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穗东海关关长张胜表示。随着综合保税区功能不断丰富,除了传统保税存储、货物中转分拨配送外,企业还可以在综合保税区内开展高端制造、保税研发、保税维修、保税租赁等业务,区内外联动发展,形成业态集聚,实现生产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黄埔海关大力支持综合保税区建设发展,将根据地方政府需要,积极配合推进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持续推进综合保税区综合改革,推广“两步申报”“一单多车”“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等便利化措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促进地区外贸发展。
文图: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李小萌 通讯员 林文慧 范敏玲 王春桃 濮宣 贾自豪 方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