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从AI“光速引擎”的高速光模块,到全球领先的高频宽带滤波芯片;从“无痛查胃”的手机智巡胶囊机器人,到“未来感”十足的智能眼镜……近日,广州市黄埔区多家企业产品入选广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果展示,光通信、人工智能、电力系统、医疗设备等黄埔“炫酷”科技产品格外引人关注,展现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实力。
光为科技:以光模块打造AI算力“高速通道”
在人工智能引领的全球科技浪潮中,算力效率已成为衡量国家AI实力的关键标尺。光为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成为这一赛道上的较早起跑者。企业专注于智算中心、超算中心用超低功耗光模块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致力成为AI时代数据交换技术引领者,是全球少数掌握AI数据交换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
光为科技在该领域突破行业三大难题,树立性能新标杆。光模块作为数据连接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算力集群的整体效率。然而,传统光模块长期面临“高功耗、高时延、高误码率”三大世界级难题。光为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愚表示:“光为科技通过全链条自主研发,成功攻克这些瓶颈,实现了‘超低功耗、超低时延、超低误码率’的突破性进展。”功耗降低50%–70%:400G光模块功耗低至2.4W,远低于行业平均的8W;误码率提升百倍,纠错能力大幅增强,为AI大规模训练提供可靠数据传输基础;时延减少约50%,显著提升算力响应速度。
这些性能指标不仅重新定义了行业标准,更使光为科技成为全球唯一系统解决上述三大难题的企业。
光为科技的核心团队汇聚了全球光通信领域的顶尖专家,包括国际头部半导体企业前首席科学家、100G光模块及VCSEL芯片发明人等。企业具备从芯片设计到模块量产的全链条能力,尤其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方面实现技术突破,打破美国厂商垄断。
据了解,目前光为科技已实现200G/400G/800G/1.6T全系列超低功耗光模块的量产。一个典型案例是:国家智算和超算银河中心在经过严格测试后,仅光为科技的产品满足其极端低功耗要求,因此采用了单一来源采购。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光为科技在超低功耗光模块领域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2.1%,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
光为科技的突破,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飞跃,更对国家构建自主可控、绿色高效的算力网络具有战略意义。在AI算力爆发的关键时期,这项技术已成为提升国家数字竞争力的核心引擎之一。
艾佛光通:打破5G/6G滤波芯片的国外垄断
在5G乃至未来6G通信领域,射频滤波芯片是决定信号质量与设备性能的关键元件。长期以来,该领域被欧美企业垄断。广州市艾佛光通科技有限公司自2020年成立以来,通过独立自主的技术路线,成功打破这一局面。
艾佛光通是国内唯一、全球第三家掌握5G中高频体声波滤波芯片(BAW)全链条核心技术并以IDM(整合设备制造)模式运营的企业。公司独创的“SABAR®”技术路线,基于单晶氮化铝材料,使产品关键性能较国外同类产品提升20%。
目前,艾佛光通已在广州和河源建成国内首条6英寸与8英寸BAW滤波芯片量产线,厂房面积超5万平方米,满产年产能超10亿颗,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BAW滤波芯片IDM企业。
除了芯片自主研发与制造,同时,还为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芯片设计验证服务,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芯片设计验证平台。
艾佛光通已实现近100款SABAR®滤波芯片的稳定量产,覆盖1-10GHz频段,良率稳定在95%以上。产品已全面导入全球前三的ODM手机厂商,并在国内主流品牌旗舰机上大规模应用。在基站、物联网、无人机、卫星通信等领域也实现批量发货。
广州市艾佛光通科技有限公司投融资总监黄泓竣说:“为持续扩大产能,艾佛光通在黄埔区知识城投资30亿元建设研发生产总部基地,占地50亩,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推动高端滤波器国产化替代进程,为我国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思德医疗:手机胶囊开启胃镜“无痛时代”
早筛早诊是防控胃癌关键,广州思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智巡胶囊机器人”胃内窥镜系统,以其“舒适便捷,无痛无创无麻醉”的体验,正推动消化道检查走向普惠化、便捷化。
该产品由可吞服式微型摄像胶囊、手机端控制软件及云端医学影像智能分析系统组成,受检者只需吞服一颗胶囊,按照手机提示变换体位,15-20分钟内即可完成胃部检查。作为全球首款可下沉基层的胶囊胃镜系统,它有效降低了设备购置与维护成本,适合大规模人群的胃部疾病筛查。
据介绍,思德医疗的产品已应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包括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康养机构及体检机构等多类场景,为胃癌高风险人群提供高效、精准的筛查服务。2024版《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明确指出,早筛可显著提升早期诊断率并降低死亡率。思德医疗的创新方案,正是对这一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思德医疗创始人兼董事长刘思德介绍,“我希望价格能逐步降低,实现让老百姓愿意用、用得起,并做到自主健康管理,从而也减轻医保的负担。”
南方电网“大瓦特”:电力行业首颗自主可控 AI“大脑”
在电力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南方电网部署的电力大模型“大瓦特”成为行业标杆。“大瓦特”是南网数研院支撑研发的全国首个自主可控电力大模型,它不仅在技术上突破“卡脖子”困境,更在实战中展现出强大的赋能能力。
“大瓦特”使用南方电网自有数据培养,真正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从数据到模型的全面自主可控。在算力安全日益重要的背景下,这一突破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据了解,“大瓦特”已在南方五省区发、输、变、配、用电等200余个场景中广泛应用,总调用量达约70亿次。在十五运会筹备中,它承担起粤港澳大湾区赛事场馆的电力保障任务:每日处理电力设施图像2500万张,快速识别缺陷隐患,提升电网稳定性;构建网、省、地一体化负荷预测体系,为电网调度与新能源消纳提供决策支持;基于“大瓦特”的95598客服平台智能化占比达58%,日均处理话务1.06万宗,高效响应市民需求。
此外,南方电网还推出电力具身智能机器人“大瓦特”,具备拟人化交互与专业讲解能力,未来将在变配电巡检、倒闸操作等核心环节试点应用,推动电力行业进入人机协同新阶段。
科技创新的产业不止于此,在成果展示的背后更有无数个科创企业的身影。近年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培育了汽车、新型显示、绿色能源、新材料、美妆大健康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高端装备、生物技术、集成电路等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正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文图 新快报记者李应华 郭晴 通讯员杨晨 李剑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