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023年,荔湾区从解决涌边夜间照明、出行安全等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出发,启动实施荔枝湾涌滨水环境整治工程,目前该工程已基本完工。12月29日,记者走访见到,工程打造亲水平台公共空间,新增两处桥头广场、两处桥下空间、一个口袋公园,打开1200㎡公共空间,优化功能照明,改善夜间出行环境,串联荔湾湖、西关大屋、永庆坊等重要景点,实现片区融合,给居民及游客提供一个悠闲舒适的河涌环境。
以水生活解题,拓展城市滨水空间
2010年,以迎亚运为契机,荔湾区启动荔枝湾涌“揭盖复涌”工程,复原荔枝湾水系格局,极大改善城区景观环境。13年过去,设施老化、照明不足、养护不够等问题日渐显现。2023年,荔湾区启动荔枝湾涌滨水环境整治工程,以微改造的手法和“绣花”功夫,通过开展空间优化、驳岸修补、功能照明、绿化美化、文化标识等,尽量保留河涌岸线原貌,对沿岸滨水环境进行优化改造提升,恢复西关水文化和老广州传统生活形态,为市民及游客营造更加舒适、安全的滨水生活环境。
荔湾区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主任鞠晖介绍说,改造针对周边老街区开放场所少、缺乏亲水公共空间等问题,将沿岸原封闭、闲置空间变成开放活动场所。改造后新增两处桥头广场、两处桥下空间、一个口袋公园,打开12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通过改造,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散步路径,拉近市民与荔枝湾涌的距离,形成步道、绿化、驳岸的多层次亲水公共空间。
改造还对两岸照明进行优化,优先保证亲水步道功能照明,补充步级安全、驳岸提示、广场补光等,让过去的摸黑出门改善为安全散步夜环境。此外,对码头、桥梁、重要建筑等进行点缀式照明,唤醒水乡文化记忆,擦亮荔枝湾夜游品牌。
以水文化立题 打造西关水客厅
本次荔枝湾涌滨水环境改造将水系资源与西关文化有机结合,生动演绎沿岸老桥梁、老场景、老地名、老荔枝、老符号等在地文化符号,串联荔枝湾景区和泮塘五约、永庆坊、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打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西关水客厅”。
走在荔枝湾涌边,水面上有12座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桥梁,桥梁倒影演绎出峨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的月相变化。河涌边的亲水护栏、标识系统,到台阶地刻、铺装纹理,细节之处藏着满洲窗元素设计。沿岸的传统水乡坐凳、岭南特色庭院灯、石雕拉链栏杆、青砖矮墙、黄铜地雕、时敏广场等,处处展现西关风情。
时敏桥、柔济桥的桥底原是脏乱的过道,如今粉刷一新,改造为时敏学堂公园,柔济桥也变为休闲拍照的景点。改造中还特地保留了红砂岩老桥座,向路人科普了广州城建的一段历史。
在涌边坐凳休息的梁阿姨说,她住在附近的丛桂西路,每天到荔湾湖公园唱歌,回家途经荔枝湾涌就顺路在这里休息。“河涌整治好了,水不臭了,江边环境又靓,我在这里休息都随手带着垃圾袋,大家都要爱护好环境。”
河涌两岸靓丽的风景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打卡。记者偶遇两名来自马来西亚的年轻游客,他们在河涌边墙绘前拍照。“我们是第一次来广州,去了永庆坊、荔湾湖,正准备去李小龙故居,路过时看到这里有醒狮的墙绘,就来拍照留念,这里风景很漂亮。”名为“宝甄”的女生告诉记者,以后还想再带长辈来广州游玩。
据介绍,荔枝湾涌改造后,把荔湾湖、西关大屋、永庆坊等重要景点进行串联,实现片区融合,为居民游客提供春赏花、夏遮荫、秋观叶、冬看姿,放松惬意的环境。
采写/摄影 新快报记者谢源源 毕志毅 通讯员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