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月5日,由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广州市慈善会主办的“加强社区基金建设,激发社区慈善活力”社区慈善交流活动举行。来自粤港澳大湾区部分慈善城市代表、广州市各慈善组织、社区慈善基金代表等100余人共聚一堂,围绕社区慈善主题共商发展、共话未来。
专家学者共议社区慈善可持续发展
当天,北京师范大学民生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琼,以《新慈善法视角下的社区慈善目标与机制搭建》为题,从顶层设计上深入剖析社区慈善目标建设和相关机制搭建。她表示,社区慈善的目的是通过促进社区发展,改善社区民生福祉,最终构建社区共同体,实现社区的精神家园价值。社区里的居民才是社区慈善的主角。她提出,社区慈善发展的载体多样、供给类型多样,当前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政策介入——行业响应——社区行动”的社区慈善发展路径。此外,社区慈善的运行机制主要是组织各种慈善项目或者活动,最关键的是动员和参与,其具体建设方法主要有资源链接与整合、以服务促信任、善用数字化助力、因地制宜等。
面对当下的社区治理形式,社区基金会如何运用自身优势,推动社区慈善高质量发展,同样值得关注。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有财,带来了《社区基金会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基于上海的经验》的主题分享,讲述了社区基金会在我国发展概况和本土化情况,并分享上海社区基金会发展模式从1.0时代由外力驱动发展往2.0时代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助力社区治理经验。他指出,社区基金会透过建立在地认同,推动在地介入,唤醒社区在地性,依靠本地利益相关方,寻找问题的本地解决方案。
深入社区,为社区慈善基金把脉问诊
为进一步激发社区慈善基金活力,提升基金筹款能力,增强基金运作规范性,扩大基金影响力,从2021年开始,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启动“善暖同路人”社区慈善基金支持计划。该计划面向广州市慈善会社区慈善基金并辐射至各区慈善会社区慈善基金相关方、社会爱心人士,通过可持续性支持、规范管理指引、影响力推广,支持并规范广州市慈善会社区慈善基金的运营、筹款。
为了准确把脉社区慈善基金当前运行所遇到的问题、提炼行之有效的基金运营模式,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组建由高校学者、业务主管单位、一线业务从业人员组成的调研小组,于去年7—8月期间选取20个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社区慈善基金,进行调研访谈,总结提炼出社企反哺社区、社会资本共创、商圈融合、行政力量主导等四种社区慈善基金运作模式,为不同类型的社区提供社区慈善基金运作模式参考。
截至目前,广州市设立社区慈善基金1175个,累计筹集善款1.02亿元,已设立的社区慈善基金在深入推进社区治理过程中撬动多元社会力量,助力解决社区以及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而市、区两级民政局、慈善会也陆续出台社区慈善基金相关文件及配套启动资金等引导推动社区慈善基金设立与运作,多个社区慈善基金在运作过程中探索形成自身富有特色的运作模式。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州将继续着力培育发展社区慈善品牌组织和项目,宣传推广社区慈善发展典型模式,加强社区慈善人才培养,深化综合性慈善服务平台载体建设,推动设立社区慈善信托,实现广州社区慈善高质量发展。
采写: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通讯员 李国全 王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