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近日启动,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建设日趋完善,多元化的碳市场体系将进一步提升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中国海油作为我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运营商,着力推动绿色能源转型“提速”,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首日,成功达成全国首单交易,购买的25万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将用于抵消能源生产环节中的温室气体排放,1吨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可抵消1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中国海油有7家控股在运营燃气电厂,每年碳排放量大概700万吨。根据燃气电厂的运行先进性来讲,有一些老的机组,大概一年会有30万吨左右的缺口,自愿减排量可以抵消5%的碳配额,这一次我们交易的减排量可以用在未来第三周期的碳排履约。”中国海油气电集团电力业务部副总经理李劼介绍。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是一种碳抵消机制,控排企业可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购买用于抵消自身碳排放的核证量。该机制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要补充,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减少碳排放,推进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有利于支持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甲烷减排、节能增效等项目发展,激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碳资源配置优化,我国于2012年建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截至2017年,共签发254个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总减排量超5000万吨。2023年9月15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国家主管部门在国家自愿减排交易登记簿备案的减排量,即“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可在备案的交易机构内交易。
北京绿色交易所预测,若参照对比欧盟碳市场规模,未来中国碳市场金融化后,以其70亿-80亿吨配额计算,预计年交易量或将超过100亿吨,交易额有望超过1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