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3月10日至3月16日是“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题是“共管慢病青光眼,留得光明恒久远”。记者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3月13日举行的世界青光眼周主题义诊、眼健康“大家”讲堂、科普直播等系列活动上获悉,青光眼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眼科专家建议,600度以上高度近视的、家庭成员有青光眼病史、糖尿病患者、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应做一次眼部检查。
为了解答市民大众的护眼问题,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葛坚以《青光眼知多点》为题,为观众讲解了青光眼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现状及防治诊疗新进展,通过专家讲座科普青光眼相关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知晓率。
科普活动“名家”面对面环节,葛坚、余敏斌、卓业鸿、林明楷4位青光眼专家与现场及线上观众互动并回答了大家的提问。
Q1:青光眼患者与年龄有关吗?
提到青光眼,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老年病”。葛坚表示,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该病患者不仅有老年人,还有中年人,甚至新生儿先天性青光眼患病率能达到1/1000。
在科普活动上的专家们不约而同提到,青光眼是世界第二位致盲性眼病,第一大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严重威胁人类的视觉健康。数据显示,青光眼的发病率在中国人中大概有1%-2%的几率,相当于100个人就有1-2个人会出现青光眼。
青光眼发病“不挑年龄”。据介绍,由于知识普及程度不足,我国近九成青光眼患者没能在早期得到及时诊断,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有2100万青光眼患者致盲人数可达600万,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患病率为3.05%,致盲率约30%。
葛坚介绍,青光眼主要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病理性眼压升高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在早期可能没有症状,隐蔽性强。
Q2:青光眼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葛坚介绍,青光眼的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眼压升高、遗传因素和眼部结构异常等。同时,生活习惯和眼部健康状况也是影响青光眼发病的重要因素。长时间使用手机和电脑、作息不规律、情绪波动大、压力大以及不良饮食习惯等都可能增加患青光眼的风险。
但是,从患病到致盲,也是有发展过程的,因此,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葛坚对科普讲座听众进一步解释指出:“青光眼具有不可逆性致盲眼的特点,如果不及时治疗,眼内压力持续升高,导致视神经萎缩和视功能损伤。这种损伤一旦发生,即使经过治疗,也无法完全恢复已经丧失的视功能。”
他提醒,一旦生活中出现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长期反复或者突发眼胀、鼻根部酸痛;部分患者表现为严重头疼、偏头疼,甚至伴随着眼痛或头痛出现恶心呕吐,最好去医院查眼压,进一步筛查青光眼。
“有的患者还可能出现‘虹视’现象,即晚上看灯时,灯的周围会出现彩虹一样的光圈,有可能就是青光眼在‘作祟’。最好立即到眼科进行详细检查,找医生判断病情。”
Q3:如何“管好”青光眼?
葛坚提醒,预防青光眼致盲,保持视力,方法主要包括避免诱发因素和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罹患青光眼,可以根据病情对应使用药物、激光、手术等不同治疗方式。但患者需要加强健康管理意识,定期眼部检查,包括眼压和眼底检查。而晚期患者也要配合医生进行定期随访、规范治疗。
他表示,青光眼患者日常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情绪波动。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合理饮食,少饮浓茶和咖啡。更要注意,避免长时间待在暗室或光线较暗的场所,控制用眼时间,定期休息眼睛。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