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广绣——两大非遗融合,日前,记者从广州粤剧院获悉,继今年4月公演之后,粤剧《双绣缘》将在8月8日-9日晚,于广东省友谊剧院进行惠民演出。
汇聚全国知名主创、双生双旦,这部大型新编古装粤剧的舞美效果,曾被誉为粤剧版的”捣练图”。中国唐风艺术以鲜活画卷姿态展开,粤剧、广绣和国画等多种文化艺术融合——“该设计理念是对当代年轻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探索”。
以“广绣始祖”卢眉娘为原型
粤剧《双绣缘》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出品,广州粤剧院倾力创排演出。该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创作资助项目,是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2023年度广州市文艺精品重点扶持项目、广州市文艺院团综合扶持资金资助项目。4月23日,该剧曾在广州大剧院进行公演。
《双绣缘》的主角之一,以唐代苏颚《杜阳杂编》中记载的南海少女卢眉娘为原型。卢眉娘以巧手绣制《法华经》七卷而闻名,被后世奉为广绣始祖。粤剧与广绣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传统粤剧戏服即以广绣为基础。粤剧《双绣缘》通过卢眉娘的传奇故事,首次将广绣的传说故事搬上粤剧舞台,展现了粤剧与广绣两大非遗艺术的完美融合。
这是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大唐元和十年,淮西叛乱,天兵征讨。司制坊卢眉娘绣成淮西地图进呈,天子大为激赏,微服来访,对她暗生情愫。朝廷令宫女缝制寒衣,以慰将士。眉娘助好友卓英英将情诗一首,绣入衣中,千里迢迢,被小将杜源收取。百官建议将绣诗宫女许配杜源,天子心生误会,不肯成人之美。后淮西乱平,杜源回朝。在卢眉娘的帮助下,卓英英与杜源终成眷属。眉娘也终于得知,相与多时的青年,正是天子本人!天子欲晋眉娘为妃,她却另有主见……
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广绣与粤剧的审美共鸣,在《全唐诗》中汲取创作灵感——全剧以“绣”为核心,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罗周创作剧本,著名粤剧编剧陈锦荣作粤剧移植,国家一级导演徐春兰执导,还集合了唱腔设计兼指挥邹裕伟,作曲王啸冰,唱腔配器邢骁,表演指导黎安、万红、姜振宇,编舞史博,舞美设计罗江涛,灯光设计邢辛,服装造型设计蓝玲等舞台艺术创作精英,以及一批广州粤剧院创作人才。剧中的“双生双旦”由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嘉宜、吴非凡以及优秀文武生李伟骢、陈振江担纲。
让“每一帧都是画”
“每一帧都是画”,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粤剧《双绣缘》的舞美。有时,它让人仿佛置身于唐代名画《捣练图》之中。
记者从广州粤剧院获悉,导演徐春兰以唐代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捣练图》为蓝本,以“每一帧都是画”的理念,设计了整个表演的视觉效果。《捣练图》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其设色鲜明华丽,而《双绣缘》的舞台美术设计,包括舞台背景、服装设计、灯光和道具均体现了《捣练图》的美学理念。舞台布置简约不失意境,服装体现了唐代服饰的华美绚丽。开场之初,便创造了多幅鲜活生动的“仕女图捣练图”,中国唐风艺术以鲜活画卷姿态展开,是粤剧、广绣和国画等多种文化艺术的融合。“该设计理念是对当代年轻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探索。”
记者获悉,该剧请来了曾为冯小刚电影《夜宴》编舞的舞蹈编导史博,他将传统广绣艺术与中国传统舞蹈语汇融合创作,演出中,舞台上一张10米长的绣架旁,10位绣娘同时刺绣,凸显作品美感,也寄托了人物情志。
在服装造型设计上,《双绣缘》将唐代美学特征与现代粤剧艺术巧妙融合。蓝玲此前曾介绍,该剧聚焦于唐代司制坊中以卢眉娘、卓英英为代表的绣娘们的命运。“唐代的美学特征,体现在精致细腻的宫廷生活中,与《双绣缘》所追求的审美理念不谋而合。”“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深入研究了唐代的《捣练图》等古画,汲取了唐代的色彩特性和图案特性,将古代元素与现代粤剧戏服巧妙结合,创造出既适合戏曲表演又带有唐代风情的服饰。”“在色彩运用上,我们采用了唐代特有的明快色彩,如朱红、翠绿、宝蓝等,结合现代审美的美学精神进行创新组合,以突出人物的个性。”
传统戏曲水袖为白色,但在《双绣缘》中,女演员的水袖上都绣了花,这一细节展现了绣娘手部灵巧的美感,成为该剧服装设计的亮点。
4月24日上午,广州粤剧院曾特邀多位省内外专家对粤剧《双绣缘》进行研讨。其中,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倪惠英在研讨会上提到,“这部戏既有传统历史的美学风格,同时又注入了新时代大众的审美精神,赢得了新老观众的一致认可。全剧无论是演员表演、音乐唱腔、舞美灯光,都呈现出大气、大美、典雅的风格,彰显了中华美学精神”。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一级编剧罗丽则表示,“虽(该剧)故事发生地不在广州,却通过剧中台词及绣品细节传递出广绣之美、粵人之美,让观众感知到广绣、粤剧和广州的在地之美”。
(本版图片由广州粤剧院提供)
■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通讯员 文瑶